阿城 2009-09-16 21:07
60年之园田化机械化
[color=#2a2a2a][font=宋体,宋体,sans-serif][size=14px]
(一)园田化 机械化带来农民生产方式大变化
新中国成立六十年,在上饶这块红土地上,到处呈现齐整的与路相连的园田,新一代农民运用各种农业机械,在希望的田野上大展身手,收获着新的 希望。
记者:观众朋友,我身后是万年县汪家乡新建村的500多亩稻田,大家是否注意到,在一片绿色方框中,出现了一条条标准的灌渠和机耕道,园田化项目的实施,农业机械化的跟进,使村民农作方式产生了大变化。
(村民曹金来)“我们的田原来是三分一块,五分一丘,现在通过平整以后,现在变成了三到五亩一块田,水好放了,单季稻变成了两季稻,产量提高了,种田确实轻松多了”
种粮大户刘凤荣告诉记者,搞了园田化后,他大面积种粮也轻松。
(刘凤荣)“以前用人工插秧,一个人只能插一亩田,现在我用机械插秧,一天可以插到40-50亩 ”
新建村园田化改造项目是万年县实施的第一个农业综合开发项目。1989年以来,万年县改造中低产田11万亩,新增粮食产量1500万公斤,项目区10万农民人均年增收150元以上
(同期万年县农业开发办主任王玉品)“我们全县18%以上的农田通过园田化改造,基本实现了田成方、林成网、路相通、旱能灌、涝能排,提高了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增加了农民的经济收益。”
如今,无论在鄱阳湖粮食主产区,还是信江两岸的田畈,人们很难见到
农民用禾桶打谷,用风车扬稻,用水车舂米的镜头。收集了这些历史的见证物
的上饶县现代农业园办公室主任蔡福伟对此深有感触。
蔡福伟同期声:你们从这些旧社会留下的农具就可以看出,农民过去使用的农具是那么简单,劳作时多么辛苦。再看看我们这个现代农业图片,农民在钢架大棚里用皮管放水灌溉多方便,在温室里育苗育秧多自在。
1989年以来,全市累计完成农业开发总投资15.1亿元,其中中央财政资金达4.6亿元,共改造中低产田303万亩,占全市中低产田总面积的58%。1949年全市农业机械总动力仅20千瓦,到今年7月底,农机总动力发展到450万千瓦。机耕、机收作业面积分别超过420千公顷和300千公顷。
专家:农村生产方式的转变,反映的是历史进步,社会进步。没有园田化,就没有农业机械化,没有党和政府的领导帮助,广大农民就不可能从繁重的体力劳动中解放出来,更不可能获得思想解放。
(二)游乐丰农机村
看庄稼人笑脸
(口导)今年夏收季节,位于鄱阳湖畔的大湖村有50多台大型收割机开往北方跨区作业。这些新型农民驾着现代农业机械,奔驰在我国南北田野上,并将祖祖辈辈挥之不去的愁眉苦脸,变为新一代充满希望和幸福的笑脸。下面,让我们一道走进这个农机村,看看新型农民的新风采。
记者现场:观众朋友,前面就是稻田环绕中的大湖村。这田头路旁,村前村后,到处可见收割机等农业机械。唔!说它是农机专业村,名副其实。你看,那个弯着腰忙着整修收割机的中年人,就是大湖村购买农机第一人章仕正。刚从北方跨区作业回家,袋里又进了五万多块钱的老章一见到我们,便露出了灿烂的笑容。
(同期章仕正)“1991年,我用借来的5万多元钱,买了全村首台收割机。收割一季早稻就赚了5千块钱。更重要的是,从我这代开始,不再依靠一把锄头,一把镰刀种田,而是开着收割机赚钱。
记者镜后:老章告诉我们,第二年,他又和农户筹资17万元,添置了两台收割机。后来,购置农机的村民越来越多。1997年,老章和大湖村的收割机团队成了江西省北上跨区作业的主力军。
(同期章仕正):我们开着收割机北上收割小麦,政府不光给我们联系好作业点,还开设了绿色通道,过收费站不收费。非典期间,政府为了我们的安全,沿途都有卫生医疗服务。可以说,跨区作业连续12年了,我都是笑着出去,笑着回来。
(同期机手)“我们跨区作业半个多月时间,每人就获纯利1.3万元”
记者镜后:与大湖村的农机手们攀谈,一说到党和国家的惠农政策,他们便个个眉笑眼开。说的更多的话题是,从04年起国家实施的购机补贴政策。
(同期大湖村村民)“今年我买这台收割机花了5万元,其中政府就补贴了3000多元钱”
记者镜后:去年,大湖村购买各类农机100多台,就获得国家购机补贴100多万元。从1995年开始,全村农机每年以20-30台的速度递增,而且机械越来越先进。目前,全村已拥有各类农机近200台,户均2台以上。农机年收入已经突破了300万元。户均纯收入都在3.5万元以上。大湖村成了远近闻名的小康村。
百姓祝愿:开着收割机笑着赚钱,城里人都赞扬我们这些新型农民。我说是新中国造就了我们这一代有知识,有文化,有理想的新型农民。我们祝愿祖国和谐进步,乡下人和城里人一样日子越过越称心。
[/size][/font][/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