农民日报讯:2月22日,山东济宁市兖州区圣德国际酒店,由农民日报社主办、山东五征集团协办的“2014中国现代农业装备一号论坛”在这里举行,来自农机行业的多位权威专家就推进农业机械化向“全面、全程、高质、高效”方向发展这一主题展开对话,让在场800多位农机经销商和农机合作社理事长分享了一场充满智慧的思想盛宴。
1、未来农机化将保持快速发展态势
2004年,国家颁布了《农业机械化促进法》,开始实施中央财政对农机购置方面的补贴,由此开启了10年农业机械化发展“黄金时期”。10年过去了,很多人开始提出这样一个问题,红旗究竟能打多久?论坛主持人、中国农机化协会常务副会长马世青认为,去年和今年的中央一号文件有很多利好政策,给行业带来了信心和力量,在今后相当长的一段时间,中国的农业机械化事业仍然可以保持持续、快速、稳定、健康的发展态势。
农业部农机化司巡视员丁翔文透露,农业部去年做了一个购机补贴的规划,从2013年到2020年,总的农机投入大概在8000亿元左右,其中中央补贴投入2400亿元,年均是306亿元。这个规划的实施必将对我们尽快实现全国农业机械化,实现全程、全面、高质、高效的目标起到重要的作用。
丁翔文说,中央一号文件中一项改革性的举措是进行补贴产品的市场化改革试点,补贴机械品类范围除了明确取消补贴资格的产品以外,没有列入补贴目录的产品也可以申请补贴。根据中央一号文件出台的农业部一号文件,规定要充分尊重农民的自主选择权,在不远的将来,可能会开放农民通过网购、团购或者直接到厂家购机,充分保障农民自主选择的权利。
2、作物、环节、区域发展不平衡是突出问题
到2013年底,我国的耕、种、收机械化水平达到59%,连续7年每年有两个百分点的提高,但距离全面实现机械化、全程实现机械化仍然有差距。中国农业大学教授杨敏丽用数字对比让大家清楚地了解这一差距:粮食作物还有一些薄弱环节,水稻机械化种植预计数是35%,玉米的机收预计数是49%,都没有超过50%。棉、油、糖也是国家的战略物资,现在的机械化水平差距很大,棉花采摘水平是8.3%,油菜种植是14.5%,收获的机械化水平是16.9%,马铃薯机收率也很低,是19.6%。区域间也不平衡,差异非常大,特别是南方丘陵山区水平较低。现在只有3个省的机械化水平在80%以上,有两个省在60%左右,贵州不到20%。
农业部农机推广总站总工程师徐振兴认为仍有3个突出的问题需要解决。一是发展不平衡;二是农机农艺融合不够。主要体现在品种、栽培制度,包括耕作制度,不协调好就不可能实现机械化;三是农机投入相对比较单一,主要资金用来买设备,但是真正的生产方式、工艺技能的探索这些远远不够,还有一些公共基础设施的建设,包括维修、机棚的建设也非常不到位。
3、农机工业要抓住机遇全面提升制造水平
“不论从政策上、市场上来看我们农机工业确实是大有作为,但现在这么好的空间和市场就是我们的吗?”中国农机工业协会名誉会长高元恩对此很担心。他举例说,我国的农机工业在国内市场占有率达到了90%以上,在机械行业中是第一位,但是在高端市场,到东北去看看,黑龙江农场180马力以上的拖拉机基本上都被国外品牌所占领,120马力以下的动力换挡都是国外的。我们面临产业结构要调整,产业水平要提升,关键技术要突破,这个坎儿一定要跨过去。
中国农机研究院副院长方宪法说,今天面临全面机械化全程机械化的爆发性增长,但行业在制造技术和产品技术方面做的准备并不充足。我们当前的技术工作,还是主打解决机械产品有和无的问题,但是在信息化、智能化、资源的高效利用和环境友好方面,满足这些新的需求我们还要持续努力。总体而言,中国的农机化要走出自己的道路,我们不能简化我们的农业生产,要像法国那样向相对比较精细的机械化方向发展。
山东五征集团董事长姜卫东认为,十八大提出来的“新四化”,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大田作物的全程机械化,土地进行成片治理建立高产的农田,这给企业创造了很好的机遇。农机企业要不断提高自身的产品研发制造能力,针对国外上百年的生产制造企业就其产品研发进行消化、吸收再创新。
中国农机流通协会副会长陈涛认为,农机流通服务的方式也要改变,比如说过去很多后置的工作,可能要逐步转化成前置的服务,过去靠产品的经销来获取利润,现在要贯彻到全过程的服务,用现代成熟服务业的手段来提升我们传统涉农服务业的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