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粮油资讯

发展花生机械化须走自主创新之路

发布日期:2021-12-30 10:08 浏览:1287次 收藏

  花生作为我国最具国际竞争力的优质油料作物,常年种植面积7000多万亩,年产量1700多万吨,多年来稳居世界前两位。在产业发展需求拉动、购置补贴政策支持等多重作用下,花生的耕种收综合机械化率也在持续提升。2019年全国花生综合机械化率达60.63%,其中耕、种、收环节分别为77.36%、52.91%、46.05%。目前,花生机械化生产已进入快速发展期,尤其是花生机收近3年以每年3%左右的增幅快速提升。此外,花生耕、种、收设备适应性、可靠性和技术性能不断提升,且呈多元化和高效化发展趋势。

  但快速发展的同时也应冷静反思。总体来看,无论与发达国家还是与我国主要粮食作物相比,我国花生机械化水平明显偏低,生产环节和区域机械化发展不均衡、不充分、低质粗放等问题较为突出,全程全面、提质提效的发展任务依然艰巨。

  

  必须走自主创新的高效发展之路

  “首先,规模化生产、农机农艺融合发展缓慢等因素制约了花生机械化的快速发展。”农业农村部南京农业机械化研究所党委书记、国家花生产业技术体系机械研究室主任、农业农村部花生生产全程机械化专家指导组组长胡志超研究员告诉记者,当前花生种植仍以分散经营为主,规模化种植和专业化生产较少。同时种植品种繁杂、生产模式多样、标准化生产与宜机化品种选育进展缓慢等,都制约了花生机械化的效能发挥。

  “此外,丘陵山区复杂多样的自然条件、生产农艺和农机作业基础设施建设滞后等,也是制约因素。”胡志超说,我国花生种植区域广泛,南方花生产区大多为丘陵山区,山东、山西、辽宁等北方产区也包含不少丘陵山区。由于田块分散且细碎、机耕道缺乏,导致机具“下田难”“作业难”“有机难用”问题突出。

  “最后由于创新不足,主要环节关键技术难题也制约了花生全程机械化进程。”胡志超指出,由于我国花生机械化生产装备研发起步晚,投入的人力和财力还明显不足,基础研究与关键技术突破,创新驱动与引领作用都有待进一步加强。现有机具的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等亟待提高,比如花生播种机存在着伤种率高、穴粒合格率低、作业效率低等问题,半喂入联合收获机适应性差,捡拾联合收获机破碎率和裂荚率高以及扬尘污染等。同时,高效低损种子脱壳技术与设备,经济、高效、高质花生干燥设备也严重短缺。

  记者了解到,发达国家比如美国的花生机械化技术已相当成熟,其花生种植农艺与机械化生产系统高度融合,耕整地、播种、施肥、灌溉、病虫害防治、收获、干燥、脱壳等各个环节早已全面实现机械化。但美国的花生种植与我国在栽培品种、种植制度、模式和生产条件等方面截然不同,比如其收获设备适宜匍匐型品种和不覆膜栽培收获,而我国花生多为覆膜种植且品种多样化、以直立性为主。

  “因此,美国基于其高度规模化和标准化的种植体系、以大型化装备为主的机械化生产体系,我国不能直接借鉴引用。”胡志超断言,其机械化装备精量化、智能化、信息化等先进技术值得我们在花生装备研发技术创新中借鉴吸收。但我国花生机械化科技创新和全面推进,只能立足于自主创新和积极探索。

  因此,胡志超建议,首先要加快规模化生产和农机农艺融合进程。积极探索和加快花生规模化生产,引导开展以宜机化为目标的品种培育、栽培模式制定等工作。农机农艺专家协同开展品种、栽培、机械化等农机农艺融合示范推广,并把加强农机农艺融合作为《农机化促进法》和《主要农作物品种审定办法》重要修订内容,从法律、制度和组织体系上全方位推进。

  其次,要针对薄弱环节、薄弱区域,加大科技创新投入力度。保障关键技术装备的有效供给,注重产品适应性、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的提高。研发重点应放在高质高效播种、覆膜种植免放苗播种、高效低损收获、适于丘陵山区的轻简化设备、农机农艺融合、全程机械化技术路线和技术模式优化以及捡拾收获扬尘控制、残膜回收与秧蔓饲料化利用等绿色生产等方面。

  同时要支持花生机械化作业服务组织的发展。鼓励在花生主产区、集中连片种植区发展专业的农机化服务组织。在农机购置补贴、人员技术培训等方面给予政策和资金扶持,以降低服务组织购机投入,提高先进机具配置水平,提升作业服务质量,积极探索以机械化服务规模化来促进产业规模化发展和效益提升的新路子。

  第三,应加快高标准农田建设和宜机化改造。“以机适地”与“以地适机”并举并重、相向而行,要将机具作业条件和作业标准,作为高标准农田建设的重要内容之一严格执行,提高机具作业的便利性,特别是加强南方花生主产区基础条件薄弱的短板。

  花生机械化良好的发展速度,与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有效推动密不可分,但现在新技术、新产品进入补贴的程序复杂且时间很长。“因此,要加快新技术、新产品进入补贴的准入进程,还要对适于丘陵山区的一些小型、轻简型设备给予补贴。”胡志超补充道。

  

  专啃“硬骨头”,科技攻关一路前行

  长江流域及西南产区在“十三五”期间,花生机械化取得一定发展,但由于该地区地理条件复杂多样、田块小且土质黏重,机械化播种、收获作业难度大,规模化、标准化种植程度和农机农艺融合水平低,缺少专业服务组织等,总体发展缓慢。该产区大多数省(市)花生机械化远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尚处起步发展阶段。

  “因此要因地制宜、抓主抓重、先易后难、由点及面、协同互动、分步推进。”胡志超给出了二十四字方针。具体来说,一要以机械化标准种植为抓手和基础,促进产区花生生产农机农艺融合与机械化发展。二要农机农艺相向而行、增进共识、形成合力。三要以省域为主体,积极构建属地农机农艺融合协同推进机制,进一步加强产、学、研、推、管协同协作,不断加强技术、模式、机制、政策创新。四要技术研发、筛选、集成与试验示范并举并重,一体化推进,不断总结经验做法与先进典型,进一步加强不同省(市)间的交流与合作。五要对初步形成的农机农艺融合技术规范及机械化生产经验,在种植大户、新型经营主体优先示范应用、落地见效,然后再由点及面,稳步推进。

  花生种植区域广阔、土壤多样、品种繁杂、且多采用覆膜种植,机械化收获难度大。要想提高花生机收水平,需克服三大难题:摘果作业秧膜缠绕、破损率高、顺畅性差;挖掘起秧作业壅土阻塞严重、落埋果损失大;清选作业挂膜挂秧、筛面堵塞严重、清洁度差。

  记者了解到,胡志超带领团队历经10余年潜心研发,发明了挖掘随行自动限深、动套静防秧膜缠绕、刷拍组合柔性摘果和无阻滞清选等关键技术,破解了上述技术难题。创制出半喂入花生联合收获机、半喂入花生摘果机、花生分段收获机等设备,填补了国内技术空白,并因此荣获2015年度国家技术发明奖二等奖。其系列产品也已在生产中获得良好应用,满足了我国花生收获多元化的需求。

  “近年来,我们主要面向产业实际,利用已有技术沉淀、持续攻关,创新发明了变幅对垄自动限深起秧、多链夹持有序合并输送、切横串联多旋线轴流摘果、负压风筛弹指共振清选等关键技术,破解了高效花生联合收获存在的对垄挖深不一、适应性差,秧蔓输送交接易乱秧、易卡滞,全喂入摘果破损率高、摘净率低;大喂入量清选膜秧堵塞筛面,可靠性和作业质量稳定性差等关键技术难题。”胡志超告诉记者,他们还相继创制出世界首台半喂入四行高效花生联合收获机和国内首台全喂入八行高效花生捡拾联合收获机,为实现花生规模化生产提供了新的技术支撑。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果小缘

广东省

绿果网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