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农机新闻网:2004年以来,中央、省共投入农机发展资金近40亿元,其中中央投入农机补贴资金30.64亿元,省投入2.03亿元,深松资金5亿多元,可以说是历史上投入资金最多的十年。
促进了河北农机化发展
在资金拉动下,2013年相比2004年,全省农机总动力达到10762.72万千瓦,增加2627.7万千瓦,增长32.3%;拖拉机保有量达到165.85万台,增加11.34万台,其中大中型拖拉机保有量达到23.43万台,增加13.23万台。全省联合收割机达到11.52万台,增加4.76万台,增长88.48%,其中玉米收获机械实现快速增长,由几十台发展到3.64万台。配套农机具也相应增长,大型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自2006年后一直保持在1:2左右;小型拖拉机与配套农机具维持在1:1.3左右。主要农作物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由52.3%达到71.1%,增长18.8%,年均增长达到2%以上。
近年来,农机购置补贴政策平稳实施,补贴各类机具达到73万台、收益农户达到40万户。平安农机建设扎实推进,没有发生较大农机事故。
农机化发展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
《促进法》实施的十年,河北省农机化发展取得明显进步。过去种植业是“三分种七分管”,现在是“七分种三分管”,由此可见,农机化的实现,对农业生产贡献巨大。
从农业生产进度来看,2009年以前,河北省“三夏”农业生产需要20天,自2010年开始,“三夏”农业生产时间缩短到15天。随着机械化水平的不断提高,“三秋”作业时间逐年减少,2012年首次出现了当天收获玉米、当天完成整地、当天播种小麦的地块。同时,由于机械化的发展,真正实现了农时“零”损耗。
在生产用工量方面,以小麦、玉米生产为例,由十几年前的每亩每年用工30人以上,缩短到现在的不足10个,农机化的实现使劳动力大大减少,粮食生产依然实现“十连增”。
在组织化程度方面,到2013年,河北农机专业合作社已发展到1200多家,家庭农场和种植业等生产组织都得到了较快发展,加之全省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加快,农机化生产的计划性进一步提高,合同作业、订单作业、承包作业、托管作业市场逐步形成,不但提高了农业机械的利用率,提高了作业效率,同时也减少了能源的浪费。
在新机具、新技术推广方面,近年来,河北大力推广农机深松技术和玉米深松施肥播种一体机,不但减少了作业环节,同时也提高了肥料的利用率。植保环节机械化程度进一步提高,已由过去的半机械化向机械化发展,2013年开始已有无人驾驶小型飞机投入农业生产,不但提高了作业效率和质量,更减少了农药对人体的危害。
在实现增产作业方面,近年来,河北大力推广卷帘机,和人工作业相比,不但减轻了劳动强度,还延长了光照时间,按一个生产季节6个月计算,等于延长作物有效生长期30天,增产作用明显。
在养殖业生产方面,全省在推进规模化养殖的同时,大力推广全日粮混合机(TMR),全省应用水平已达40%,这一技术的应用大大提高了奶牛的产奶率,同时也提高了牛奶的品质。
农机化未来提升空间巨大
按照国内现有标准,到2013年,河北农机化发展依然是由中级阶段向高级阶段发展的过程,耕种收综合机械化水平超过70%,但农业从业人员比例却在30%左右,可见河北农机化发展任务艰巨,“增机减人”仍是近几年工作的重点。未来几年河北将在如下方面持续用力。
一是农机化发展重心由种植业向养殖业和农产品初加工业转移。随着河北玉米机收水平的不断提高,小麦、玉米两大粮食作物将在2016年前后实现全程机械化。当前,河北应将养殖业机械化纳入农机化工作的重点,充分利用现有农机购置补贴政策的引领作用,逐步向养殖业机械倾斜。
二是推动全省种植业机械化向全程、全面,优质、高效转变。全省将继续保持小麦生产机械化水平,不断提高农机作业质量;用2—3年基本实现玉米全程机械化;在蔬菜机械化生产上,重点推广卷帘机机具、棚室耕作机械、育苗机械、移栽机械、节水灌溉方式等,进一步减轻蔬菜种植的劳动强度;研发推广谷子、薯类、花生收获机械;不断探索果园、棉花、豆类、瓜类作物机械化生产。
三是培育新型经营主体,提高规模化经营水平。省农机部门应积极搭建土地流转平台。有的地方已对土地流转给予经济上的补偿,让新型农业生产合作组织承担更多的农业项目,对新型农业生产经营组织给予基本建设补助等,对加快土地流转起到了促进作用。
四是切实加强农机管理服务队伍建设,提高农机服务水平。进一步落实“完善农业机械安全监督管理体系”的要求,完善农机监理机构建设,合理配备执法人员,预防和减少农业机械事故;积极争取农机报废补贴政策,改善农机老旧现状。
五是合理引导农机工业企业健康发展,培育农机生产骨干力量。充分发挥河北农机具生产优势,巩固现有市场,在由小型机具向大中型机具转变过程中不落伍;引导具有优势的玉米收获机械、大型青饲料收获机械等尽快做大做强。在农机生产企业用地、税收、信贷等生产企业方面给予支持,使农机企业在国内和国外两个市场更具竞争力。
六是进一步改革完善农机购置补贴政策,使农民真正得实惠。部、省制定宏观指导性政策,将具体政策的制定权力充分下放到县一级,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政府部门减少干预,使补贴政策落实更符合农业生产发展的实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