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育种经历4次更新换代,育成新品种超过5000个,蔬菜品种自主率为87%。但设施农业的栽培品种进口比例超过90%。专家建议,从5个方面进行针对性科研攻关,打赢蔬菜种子翻身仗。1月28日,寿光一家大棚中,新一茬的长茄子已经开始采收,大棚主人告诉记者,这个7分地左右的大棚,每次能收300斤-400斤的茄子,到采收高峰期的时候,一个棚一次能采收1000斤以上。他种的茄子,苗是从当地一家种业公司买的,记者在该公司网站上,确实看到这个品种的茄子,并标明是引进的品种。
“我国的蔬菜品种自主率为87%,但仍有一些品种的进口依赖度很高,”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相关专家告诉记者,“如高端设施农业中的一些蔬菜,长季节栽培的番茄等,还是国外品种占据主导。”
▲中国农业科学院蔬菜花卉研究所
中国是世界上最大的蔬菜生产国,蔬菜种植面积多年来保持在3亿亩以上,总产值超过2万亿元,从业人员也超过1亿人。
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所相关专家介绍,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育种,经历过4次蔬菜良种的更新换代,育成新品种超过5000个,蔬菜品种自主率为87%。
“目前市场上常见的大宗蔬菜中,如甘蓝、白菜、黄瓜、辣椒、萝卜等,基本上都是以国产品种为主导”,专家介绍,“比如中甘系列的甘蓝新品种,占全国甘蓝种植面积60%以上,其中单个甘蓝品种中,栽培面积最大的主栽品种是京丰一号,连续推广了50多年。在秋季大白菜中,北京新3号栽培面积最大。而在黄瓜中,津优、德瑞特和中农系列等黄瓜品种实现了我国黄瓜主产区的全覆盖,占有率90%以上。”
▲我国第一个甘蓝杂交种“京丰一号”
蔬菜是一个大种类,市场上常见的蔬菜就有上百种,而每一种中,都有许多品种。比如番茄,有数据显示,在全国至少有上千个品种。
品种的优劣,不仅影响消费者的福利,更直接关系着种植者的盈亏,数据显示,蔬菜科技对产业的贡献率约为60%,这其中包括种子、管理技术等。
而在蔬菜种业中,也包含着一系列的技术,单倍体培养技术、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数字育种技术等。专家介绍,在不同的技术领域,我国的发展水平也不同。有些处于国际领先,如组学数据挖掘及规模化利用;有些和国外持平,如单倍体培养技术和分子标记辅助育种技术;还有一些相对滞后,处于跟跑阶段,如基因编辑技术、分子模块设计育种技术、数字育种技术等。
设施农业,种业依赖度更高
在引进品种中,涉及设施农业的栽培品种,是进口依赖度最高的,一些品种的进口比例甚至超过90%,如青花菜对外依赖度达到95%,杂交胡萝卜、菠菜、洋葱等进口依赖度90%以上。
▲青花菜是引进种子较多的蔬菜。新京报记者 王颖 摄
位于京郊的一家大型农场中,正是冬季蔬菜供应的季节,这里生产着番茄、黄瓜、萝卜、油菜、茄子、生菜等多种畅销蔬菜。农场负责人告诉记者,其中,韭菜、小白菜、大白菜,主要是国内品种,其他的多是进口品种,比如小黄瓜、茄子主要是荷兰的品种,生菜是美国品种,萝卜种子来自日本和韩国,菠菜则来自欧洲。
大数据显示,蔬菜种子进口额度最大的前5位,分别是番茄、青花菜、胡萝卜、菠菜和洋葱。其中,高端设施番茄,主要的进口品种有美国的“SVTM4224”、海泽拉的“夏日阳光”等,这些品种在耐低温弱光、商品性、抗病性等方面表现突出。
青花菜主要是日本的耐寒优秀品种,这些品种在适应性、抗逆性、耐贮性方面表现突出。
胡萝卜的主要进口品种包括法国的“红誉6号”等,它们在黑斑病抗性、耐抽薹性、商品一致性等方面表现突出。
菠菜以德国的“175”、日本的“029”等品种为多,其霜霉病抗性、抗寒性、商品性等方面的表现更好。
洋葱则主要以荷兰的“金宝”等为多,它们的抗病性、适应性更好。
蔬菜是种子进口最多的领域,我国蔬菜种业卡脖子的问题,究竟有哪些?
专家介绍,当前的难点,首先是优异种质资源缺乏,我国在种质资源收集、鉴定评价方面起步较晚,相应的储备和鉴定工作相对滞后。
其次,尽管我国主导开展了大部分蔬菜作物的基因组测序工作,但在一些重要农艺性状基因上,比如抗病、雄性不育等基因的挖掘、功能机制研究等,较为滞后,实际应用于育种的更少。
其三,关键育种技术创新不足,我国已经开展了单倍体育种、自交不亲和、雄性不育、雌性系等相关研究与应用,但是与国外普遍存在差距,形成了一定的技术瓶颈。
其四,我国一些单位、企业目前已经引进或建立了SNP高通量分型平台,但是在技术完善、广泛应用上还有差距。
其五,基因编辑等新技术应用不够,基因编辑是农业领域的5G技术,我国在大田作物育种中,已经广泛使用,但在蔬菜上,还只是在少数作物中开展研究,大部分作物没有开展及应用。
怎样破解这些卡脖子问题?
对此,中国农科院蔬菜花卉研究所相关专家建议,进行针对性的攻关。
第一,应加强顶层设计,多方面开展长远规划,如对进口依赖度较高的种类给予长期投入,建立蔬菜生物学国家重点实验室等高端平台。
第二,加强优异种质资源的搜集、开展表型组和基因组结合的资源精准鉴定,挖掘优异等位基因变异,定向创新种质;建立高通量基因型和表型数据库。
第三,进行蔬菜遗传育种理论创新,解析蔬菜品质、抗性、雄性不育、雌性系、单性结实等重要农艺性状形成的分子机制;建立关键基因的遗传调控网络,明确复杂性状及性状间的遗传调控互作关系;揭示杂种优势形成的遗传机理;阐明重要农艺性状演化与驯化规律。
第四,推动蔬菜育种关键技术创新,突破自交亲和及雄性不育难以配套、雌性系高效利用等技术瓶颈;研发新型基因高效分型技术,构建预测精度大幅度提高的全基因组选择技术;研发远缘杂交染色体和染色体片段准确识别和跟踪技术;研发广适高效的基因组编辑技术;开展精准智能设计育种研究。
第五,加强蔬菜新品种选育工作,尤其是可替代国外品种的高端蔬菜新品种选育。研发集成种子生产加工与质量控制技术,提升种子质量和生产效率。
蔬菜是日常消费品,是居民的“菜篮子”,也是种植者维生的基础,更是农业产业中不可或缺的部分。相关专家表示,在未来,希望通过育种领域的一系列技术攻关,培育新品种,并加以推广,进一步提升蔬菜种子的自主率,尤其是进口依赖度高的青花菜、胡萝卜、菠菜等,希望可以把品种自主率提升到50%以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