刚看见朱毅写的一篇科普文章,评论了海升、汇源、安德利等果汁厂用“瞎果”榨汁的新闻。感觉还不过瘾,这位姐姐写文章太文艺,还是我来捅一小棍,让这个“潜规则”到前台来走两步吧。
烂果子做果汁当然是真的。瞎果包括未完全成熟就掉落的果子(落果)、成熟后的残次果、鲜食果中的低档果等。其实瞎果也是果子,别把它不当粮食,也别觉得瞎果就是烂果子。能物尽其用,又不违背安全性原则,而且成本还更低,何乐而不为呢?这种低成本的原料也造就了出色的性价比,只要安全性有保障,企业、果农和消费者都在受益。
和很多人的“常识”不一样,如果用平时吃到的那些好果子榨汁反而不符合市场需求。我们国家的苹果汁90%出口欧美市场,而欧美人喜欢偏酸的口感。正因如此,陕西等地生产的甜苹果汁只能和欧美的高酸苹果汁“勾兑”才好卖。而瞎果往往就是偏酸的,恰好满足了消费市场的口感要求,只是因为“出身不好”所以价格也上不去。一想到还有那么多外国同仁陪咱一起喝瞎果汁,是不是顿时舒坦了哈。
从质量控制的角度来说,我很同意朱毅的观点,前端造成的问题要想到后端去解决,付出的成本会大大增加。有烂果子进了果汁厂,要说整车烂果子就敢上生产线,这也是真的!好果子2毛/斤,谁卖?
至于说这几个企业到底生产状况如何,记者没能深入企业内部,其实也是猜的,这是工厂命脉,被曝光肯定玩完,厂区禁止拍摄。当然,我更没有下结论的资本,还是等食药总局的调查结果吧。总体上,烂果榨汁是必然的,成本问题,
实际上用瞎果榨汁是多年来的“潜规则”,是在安全框架下尽可能创造价值的做法,只不过消费者之前不了解罢了。随着十几亿人的消费市场逐渐打开,对于果汁的需求也会越来越大。
瞎果榨汁这个现象从出现浓缩果汁产业以来就一直存在,为什么一直没人提起?是觉得“家丑不可外扬”?现在被媒体“揭发”出来不是更糟么?为什么不能未雨绸缪,先把产业现状告诉公众呢?只要方法得当,没有什么解释不清楚的呀。
果汁是水果廉价的“替身”,它有更长的储存时间,能反季节供应,能降低物流和仓储成本,饮用也很方便,但它永远代替不了水果。榨汁后的果渣中依然含有大量有益的营养素,比如“纯天然”的膳食纤维—果胶—就是从这里面提取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