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产品分类
最近来访
新闻动态
赵国福和承德农业的十年梦想
和合承德网讯:赵国福的十年农场主梦,不但包含着一个“农民”对土地的执着和热爱,还是这十年承德农业发展变化的见证。从某种意义上说,他的做法在新时期农村具有典型示范作用,将会引导现有土地尽快地向经营大户和农业合作社流转,促进传统农业向产业化、集约化、机械化的方向发展,带动更多的农民致富。
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京津冀三地座谈会作出重要指示之后,京津冀三地如何协同发展再次成为热点。目前,京津冀一体化协同发展规划已上报国务院,该规划有望于近日出台。此规划中,承德和张家口被明确定义为生态保护和生态产业发展区。在此有利契机下,承德农业将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和政策扶持,但我们更应该思考的是如何发挥自身的资源优势、区位优势、劳动力优势,吸引京津优势资源,打造承德整体农业品牌,提升农业发展水平,成为京津绿色有机农产品后方基地,更快地由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迈进。
赵国福的十年农场主梦
2014年6月16日,隆化县52岁的赵国福蹲在自己新承包的稻田里,望着眼前刚刚长出来的20多公分高的绿油油幼苗,仿佛看到了秋天的一地金黄和饱满的收成,心里激动不已。从4月1日,他决定和本县张三营镇河东村村委会签订合同,承包该村1066亩土地,用以机械化种植水稻,实现自己的农场主梦想开始,这段时间他几乎天天泡在这块土地上,平整土地、插秧、浇水,忙得不亦乐乎。
事实上,赵国福选择在4月1日来完成自己的梦想,其间经过了慎重的考虑。之前的十年时间里,他像一只蛰伏的青蛙一样,表面上安静不动,其实一直在保持着灵敏的警觉,静静地等待着机会。之所以让他下定决心的是今年2月26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主持召开了京津冀协同发展工作会议。在这次会议上,京津冀协同发展被提升为国家战略高度,有望成为继珠三角、长三角之后拉动中国经济和城市化发展的第三极。在京津冀一体化进程中,承德定位日益明确:建设生态涵养区、休闲旅游基地和有机农产品基地,建设环首都绿色有机农产品生产加工基地。
有了大方向,赵国福不顾家人的反对,坚定了自己的想法。于是,在“2.26”会议一个多月后,赵国福郑重地在承包书上签下了自己的名字。
之所以要成为一个“农场主”,缘于赵国福多年对农业的深厚感情。2000年,县农机公司改制前,他一直在那里上班。改制后,他把农机公司承包下来自己经营农机器具。赵国福虽然脱离了农民的行列,每个月拿工资,但这个出生于隆化县唐三营镇,从小在农村长大,大学毕业后一直从事农机管理工作,和土地打了大半辈子交道的汉子在向别人介绍自己时总说是个“农民”。
因为一直和农业、农民在一起,赵国福对土地有着深厚的情结。特别是近些年,土地受到冷遇,年轻的农民宁肯去打工也没人种地,村里种地的都剩下60岁以上老人和一些妇女,赵国福感到越来越痛心,他迫切想改变这种状况,想为农业做点事。
2004年,赵国福就有一个想法,想把老家一些农民不愿意种的地承包过来,发挥自己在农业上的专长,利用农机器具进行机械化操作,走规模化种植。但由于种种原因赵国福的这一想法一直迟迟得不到实现。
从2005年一直到现在,这十年的时间,赵国福的身份又增加了几个:农机经销商、土地开发商、建材经销商,但无论身份如何改变,他心里仍然深藏着对土地的眷恋,一直想再给自己增加一个身份:农场主。
这些年,赵国福一直关注着国家土地政策的变化。今年,中央一号文件鼓励农民开办家庭农场,土地向经营大户手中流转,实现农业向集约化和现代化方向迈进。特别是习近平总书记在主持召开的“2.26”会议上将京津冀一体化明确上升为国家战略高度,赵国福意识到这是对农业发展的一个不可错过的机会,他决定实施自己的计划。
天时,地利,人和。时隔十年,赵国福的农场主梦终于在今年变为现实。
京承农业合作的十年
这十年,赵国福在农业上的执著追求也见证了承德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的艰难转变。十年前,赵国福在滦平的一个叫封明然的老朋友曾在2005年时和赵国福有着同样的梦想——在当地承包了200亩土地,没想到三年后被村里收回,农场主梦破灭。
赵国福说,当时人们思想意识落后,农村土地流转困难,农业发展还是传统的靠天吃饭的形式,封明然的失败是必然的,不像现在自己赶上了好时候。
让赵国福高兴的是此次和村里签协议非常顺利。
听说赵国福要承包村里15年的土地,每年还要付给村民每亩地1000元钱,此次包地涉及到的河东村4个组的200来户村民百分之九十以上都赞成。“这在过去,是想都不敢想的,说明农民的思想意识进步了。”河东村村主任吴国玉告诉记者,他根本没有费太大劲去做村民的思想工作,就把这件事搞定了。
赵国福所在的隆化县作为农业大县,水稻种植具有传统优势。张三营镇是全县水稻种植面积集中区,有水稻种植面积1.6万亩,分布在伊逊河两岸的九个行政村,水资源丰富。前些年为了保首都供水,为北京涵养水源,很多稻田改旱,这让一些农民损失惨重。近几年全县水稻种植面积一直没有扩大,保持在 23万亩左右。
近些年,随着京承农业合作的不断推进,隆化和北京的关系密切起来。大量的蔬菜农业园区、大米生产基地及肉牛饲养基地建立,北京逐渐成为该县农业产业发展的主要目标市场。
于是,脑瓜灵活的农民行动了。赵国福无疑在全县树立了一个样板,县农牧局正打算把他的做法在全县推广,鼓励农村土地向经营大户手中流转,实现土地资源的优势集中,进而提高土地的产量,打造隆化大米“绿色、有机、安全”的品牌,实现规模化种植,瞄准京津市场,实现农民增收的目标。
紧盯京承农业合作这块“蛋糕”的,并非只有赵国福一个个体。由于人缘相亲和地缘相近,承德市政府一直希望依托北京强有力的经济优势,发展承德的农业。只是刚开始,对于承德的“热情”北京似乎并不感兴趣,它更希望的是承德为其做贡献。
2004年,承德市政府开始尝试跟北京农业对接,当年的9月23日,首届“北京·承德农业项目洽谈暨农产品推介会”成功举办,这算是双方的第一次合作尝试。当年北京农委组织30多个企业来承德考察,很多人很惊诧,他们说,“我们只知道承德有避暑山庄,没想到还有这么好的资源优势”。2005年举办了“第一届京承农业战略合作论坛”,此次双方约定每两年举办一次,迄今为止已成功举办了五届。
2013年,第五届京承农业战略合作座谈会在承德举行,会上签约了12个项目,总投资141亿元,涉及设施农业、循环农业、林业经济、畜牧业等多方面,这被认为是举办最成功的一届。
经过十年的发展,承德的各个县区都有自己的优势项目,如兴隆的林果、平泉的食用菌、隆化的肉牛、丰宁的奶牛、滦平的肉鸡和蔬菜等等,一批绿色产品基地投产建成。农民不再是传统意义上的农民,守着自己的一亩三分地,更多的农民走出家门去打工,农村土地流转面积不断增加,土地向经营大户和专业合作社手中聚集,涌现出了一批像赵国福这样的人,投身于农业。相对于北京日益紧缺的农业资源,承德的土地资源优势日益显现。
京津冀一体化会议以后,承德的各个县区都在结合本县自身优势,考虑如何尽快融入京津冀一体化大格局,从中分一杯羹。而农业,正是京承合作最有力的“契合点”。
京津冀一体化,承德农业迎来前所未有的发展机遇,赵国福对自己的农场前景充满信心。
京津冀一体化渐行渐近
如果不是今年“2.26”会议的召开,承德和北京的农业合作一直在不温不火地推进。京津冀一体化会议召开以后,京承农业关系骤然升温。
从3月份到现在,市农牧局从局长、主管副局长到相关部门负责人都在外面跑项目。“我们现在基本上是全员都在跑项目”,市农牧局项目办主任刘艳明给记者看了他的工作日记本,上面密密麻麻地记载了他这几个月的行程。
这段时间,由主管领导带队,他们马不停蹄地去北京和天津拜访各地农业主管部门,进行跑办对接,走访相关领导和专家,分别就农业文化遗产保护、基地建设、电子商务等政策性扶持项目进行洽谈对接,达成了一批支持和合作意向项目。
这期间不断地有农业方面的专家和学者被请到承德,来为京津冀一体化承德农业的下一步发展提供建议。今年4月份,全国政协副主席齐续春带领一些政协委员来承德考察,台湾创意农业专家许立言最近也受邀来承,为承德下一步如何发展创意农业建言献策。
记者了解到,经过十年的对接,承德的农业有了一定的发展,但目前仍然是传统农业占主导地位,正处在向现代农业转变的过渡期。农业结构单一,资金、市场、技术服务三大约束是承德农业发展必须克服的软肋。京承农业合作无疑为承德农业注入了新要素、新技术、改变传统生产组织方式,适应市场的变化,因此开展战略型合作是解决环京津贫困带问题的突破口。
“我们要按照‘资源共享、优势互补、互利双赢、共同发展’的原则,利用好京津的人才优势、资本优势、技术优势等,抓住当前的有利契机,宣传承德农业‘天蓝、水清、山绿、土净’的资源优势,把承德农业作为整体品牌推向京津。”在当前京津冀一体化的大背景下,市农工委副书记胡伟对承德农业下一步的发展有自己的观点。
2014年6月份,记者采访赵国福时,望着自己的上千亩稻田,赵国福向记者描述了心中的美好前景: “一旦有了销路,我将会扩大规模,打算再承包附近东风村2000亩地和后街村的1000亩地。下一步还想建一个有机肥厂,形成种产销一条龙,将农场逐步向产业化推进。”他想种植优质大米,把目光瞄准京津的客户,把隆化大米的品牌打出去,得到北京和天津的市民认可。
“北京存在着巨大的消费市场,一个朝阳区每天要消费多少生活必需品?不仅是大米,还有蔬菜、水果等,承德农业要想打入北京市场,还要打造整体品牌,这样才有竞争优势。”胡伟认为京津冀一体化虽然给承德的农业发展带来了机遇,但也带来了一定的压力,那就是农业更要精耕细作,提高产品质量,打好自己的品牌,拓宽销路,这样才能依托北京、天津的资源优势,实现自己的快速发展。
十年磨一剑,机遇与挑战并存。
这不仅是赵国福一个人的梦想,也是承德农业的梦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