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产品分类
最近来访
新闻动态
解读河南农业模式新气象
河南,古称中原、中州、豫州,简称“豫”,它曾是七朝古都、十三朝古都,虽然如今它并不是国家都城,但是这片土地上一直孕育着灿烂文明,过去有,现在有,未来也会有,永不停歇。如今,它坐拥中国“农业大省、粮食大省、畜牧业大省和农产品加工业大省”的美名,手中握着“粮食生产”这张金牌,是我国经济社会中不可缺少的一部分。2016年粮食生产获丰收,产量达到1189.32亿斤;2017年,全年粮食产量为1194.64亿斤。其中,夏粮总产量为710.8亿斤,稳坐全国夏粮“头把交椅“。现在已是2018年,河南省早已立下远大目标,计划到2020年建成6369万亩高标准粮田,确保2020年粮食综合生产能力稳定达到1300亿斤。
正可谓“千里之行,始于足下”,我们且抱着期待之心看看河南省的行动所在,魄力所在,希望所在:
一.质量关
党的十八大以来,河南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四优四化”为抓手,粮食生产由追求高产向优质高效转变,稳粮促增收迈出了坚实步伐。据了解,从前河南小麦的产量虽然有“全国第一”的称号,但是百分之八十的面粉属于只能廉价出售的普通粉,而市场需求量大的强弱筋小麦仅仅只有百分之十左右。另外,河南的玉米面积十分大,一定程度上导致了产能过剩,从而形成供求关系严重失衡,区域经济状况不理想的状况。这种产品结构是极其不科学不健康的,单纯地追求高产而忽视了质量的生产模式早已与当今时代脱节,毕竟社会越来越发达,人们对生活质量的要求也就越来越高。对此,河南省委副书记、省长陈润儿指出,“要改变过去片面追求产量的思想,正确处理好产量和产能的关系”。当前,全球粮食出现结构性富余,河南省应该抓住此良机,适当调整粮食作物的产量,对玉米之类的供大于求的产品合理减产,对其他国际国内需求大的经济作物合理增产,把控好质量关,效益关,落实好“藏粮于地、藏粮于技”,为自身发展谋求更加明确科学的出路。
二.科技关
科技可利民,可兴国。而河南省正是抓住了这一点,大力支持科技兴农,形成了一幕幕欣欣向荣的场景。近百万元的拖拉机代替了笨拙缓慢的老黄牛,一口口机井代替了传统的手工灌溉,作物生长远程感知系统检测着土地的实时温度湿度情况,还有激光平地仪,智能生产车间等,让人眼前一亮,不得不敬佩河南的高瞻远瞩。各种机器的投入,不但节省了人力物力,还挺高了生产效率,产品的质量也能够得到较高的保证,的确是值得认可的。但是无论怎么说,我国农业现代化的步伐暂时还是没能跟上美国等发达国家,我们真切希望河南省能够为我国农业现代化助力一把。
三.生态关
十九大明确指出我国要建立生态文明大国,而农业生态化是其中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对此,河南省社科院研究员吴海峰认为:在保障口粮安全的前提下,合理调整种植结构,建设优质规模化牧草种植基地,挖掘秸秆饲料化潜力,加快构建粮饲兼顾、农牧结合、循环发展的新型种养结构,促进粮经饲三元种植结构协调发展。河南省成立了农作物秸秆利用试点,充分秸秆饲料化,把秸秆青贮或黄贮后供草食家畜利用;秸秆基料化,把秸秆腐熟后做基料生产草腐菌;肥料化就是在田间地头建设集中堆沤池集中处理,或粉碎直接还田。除此之外,还有以沼气为纽带建立的农业废弃物综合利用点,“百亩田、千头猪’的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发展模式让资源得以充分利用,循环利用,从而增大经济效益,获得生态效益,可谓美哉。此外,立足生态发展,还可以大力发展生态旅游业,增加河南省的经济结构多样性,形成更加健康的经济模式,此真妙哉。
四.互联网关
众所周知,随着电商经济的兴起,互联网+模式得到了社会的认同,而农业也应当利用好这个工具,争取跟上时代的步伐,才能不被淘汰。为此,河南省加快推动产加销一体化,培育农业产业化联合体,加快建设一批三产融合发展先导区,实现产业链、供应链、价值链的深度融合。同时,积极推进农产品流通现代化,建好农产品销售公共服务平台,构建农产品冷链物流体系,推动农业农村电子商务发展,让农产品不但有销路,而且是持续的良好的销路。当然,这离不开河南省政府的全力支持和指导。
五.扶贫脱坚关
在河南省农业工作会议上,政府把产业扶贫脱坚工作看做是准确把握新时代新形势内容中的重要一点。产业扶贫模式实施之后,2017年河南省协调投入中央及省级农业财政专项资金7.9亿元,支持53个贫困县发展7大扶贫产业,在贫困县扶持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6.76万个,推介236个农业产业扶贫典型模式,扶贫工作步步落实,走在全国的前列。而2018年,河南省将再接再厉,在产业扶贫这条大道上走得更远更广阔。我们希望,河南省通过让乡村产业现代化,社会化,普及化的方法,能够带领中国乡村脱离传统乡村模式的限制,中国农民也能够脱掉传统农民的帽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