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闻动态
产品分类
最近来访
新闻动态
黑白老照片记录中国60年历程(图)
1988年,一群时尚青年在北京民族文化宫停车场上跳起了霹雳舞,引来了停车场管理员的侧目。 王文扬摄
1963年9月,在开展“向雷锋同志学习”的活动中,北京市汽车公司各个分场的青年,提出“学习雷锋,向49号车看齐”的口号。贾化民摄
1977年12月,百货大楼售货员张秉贵以“一团火”的服务精神和“一抓准”的过硬基本功,成为家喻户晓的明星。司马小萌摄
1977年恢复高考,众多考生参加了考试。翁乃强摄
1988年9月某个周日下午,在北京大学学习的外国留学生集体来到西城区官园农贸市场小游,荷兰女同学主动坐到了个体户理发摊的椅子上准备理发,对双方来讲这种场景可都是头一次。王文泉摄
1979年,著名画家叶浅予在家中。邓伟摄
1949年2月,北平和平解放后,中国人民解放军部队走过西四牌楼。高帆摄
2009年3月23日,一对恋人在北京天安门金水桥前留影。蒋铎摄影
1995年5月北京景山公园,一位以色列妇女与北京的老大爷合吹白毛女选曲“北风吹”。王东升摄
1991年9月26日,80高龄的戏剧大师曹禺在北京医院病床上读苏东坡的《前赤壁赋》。 陆中秋摄
2009年1月25日除夕夜,98岁的季羡林在301医院给6个月大的孙子封红包。唐师曾摄
1956年4月,北京街头,一名警察在指挥交通。潘英摄
1959年春梅兰芳在家中看报,旁边陪伴的是他的女儿梅葆玥和孙子。陈勃摄
1949年10月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
60年来,中国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巨变。中国的经济比以前任何时候更加强盛,中国人的信心亦然。
由中国日报发起,中国文联出版社出版,北京盛世行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勇鼎力资助的大型画册《百名摄影记者聚焦中国》在京首发,这部画册收录了 248位摄影家的362幅珍贵图片的大型画册全方位多视角地展现60年来共和国发展变迁的轨迹,是中国日报社为新中国成立60周年献上的一份礼物。
画册收录的作品涵盖了建国至今的每一年,作者则来自于中国的每一个省份,其中许多照片都是首次公开亮相。厚达400多页的画册,翻看着那一幅幅承载着岁月痕迹的黑白照片,那些既熟悉又陌生的画面,让思绪不由得回到了曾经的岁月,忆起了亲身经历过的往事。这本画册并不是提供经济发展的数据,而是通过60年的摄影作品反映中国人民日常生活的变迁。
正如谚语所说,一图胜千言。有什么比一幅幅生动的照片更能体现我们的过去呢?中国人民的生活状态、对梦想的追求、克服艰难、实现理想,才有了我们今天的成就。要了解今日的中国,就有必要回顾并了解昔日的中国,不仅仅为了怀旧,而是从活生生的细节中学习历史,了解历史。
从前,人的平均寿命仅60岁;如今,一个生于1949年的人刚到退休年龄。他可能名叫“建国”,以纪念新中国的成立;而他的一生刚好浓缩了一个时代。这一生起伏跌宕,比戏剧更具戏剧性;它始于战争的结束,逐步走向中产和富裕;它以短短的一代便脱贫致富。对于一个共和国,60岁还很年轻,也许刚到少年时代。
中国在过去60年中经历的变化甚于许多国家200年的变化,所有这些变化均折射在我们的习性和生活方式中,在城乡点点滴滴的生活细节中,比如我们的衣食住行、我们的喜怒哀乐。然而,60年只是历史长河中的一滴水,而这滴水却包含了一个伟大时代的千变万化,而我们这本摄影集正是这些变化的见证。
继续借用历史长河的比喻,一个人不能两次迈入同一处河水。我们今天庆祝新中国建立60周年,除了庆祝这60年的巨大成就,还因为过去是不能复制的。我们有了前所未有的进步,但牢记过去能帮助我们创造更加美好的将来——节自中国日报社总编辑朱灵为画册所作序言。
铭记辉煌
当我眼前呈现出这几百帧黑白历史照片时,我仿佛看到了我们祖国成立六十年一路走来的清晰脚印。六十年间发生的巨变,对于不曾经历过这一切的我们来讲已然成为历史,我们想知道也应该知道这六十年历史里一幕幕过往的精彩,我们有义务更有责任让我们的后人知道祖国今天的辉煌曾经历过怎样的考验和坎坷。感谢六十年来,一代代优秀的摄影家用他们的镜头,将一个个重大的历史事件定格。社会的进步和时代的变革也都被一代代摄影家们记录了下来:解放军开进北平城;西藏解放;“文化大革命”中人山人海的游行队伍;首辆红旗轿车下线;中国女排夺冠的激动;申奥成功人们欢乐地表情……当然,一代代摄影家们记录的最多的还是普通民众和百姓的生活变迁:朝鲜族妇女快乐的做着打糕;四川茶馆里摆龙门阵的人们;进城的农民工在各种交通工具上前行……
对于一个少不更事的孩子来说,六十岁是爷爷奶奶的年龄;对于一个过了而立之年的成年人来说,六十岁是爸爸妈妈或是叔叔阿姨的年龄。对于当下每一个尚在学习或是工作岗位上劳作的人来讲,六十岁是一个需要晚辈仰视的年龄。六十岁的人在向晚辈传授人生经验和教训的同时常常会回望总结一下自己走过的路。一个人如此,一个国家同样如此——节自北京盛世行基金会副理事长王勇所作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