登录     注册 绿果网     产地报价     新闻     果友圈     三农茶社

新闻动态

凤凰永久七八十年代潮湿的记忆

发布时间:2009-09-13 20:38   分类:农业资讯


自行车的浪漫故事。

  【凤凰】凤凰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三厂出品,上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人的主要代步工具,一度供不应求,需凭票购买。

  【永久】永久牌自行车由上海自行车出品,与凤凰牌自行车地位相当。延伸: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 182.1辆下降到了142.7辆。 如今,北京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的人已从十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

  回忆把平庸的生活浪漫化,故事化,夹杂入新的憧憬。“凤凰”“永久”的意义越来越符号化,抽象化的自行车概念被充分运用到艺术领域。

  历史与反思——被放大的美好回忆

  1970年1月14日,《人民日报》上刊登河南岳县天然油石厂的“天然油石”广告成为“文革”中最后一 个广告,“文革”期间再无广告,直到1979年,广告才在媒体上恢复刊登。不过凤凰自行车不用广告, 上世纪70年代,它是当时所有家庭的“大件”梦想,中国最出名的自行车名牌肯定是“凤凰”,“文革”前的评比中它已经连续多届获得第一名。

  进入90年代,在凤凰自行车把广告语打出来时,人们的眼光已经投向远方,购买自行车有太多的选择,让人 眼花缭乱。如今,与凤凰自行车联系在一起的是老李、老魏、或者跃进、卫国,这些充满时代特征的人名与凤凰、永久自行车捆绑在一起,被推销到现代人面前。老 李老魏们在几十年前是快乐的年轻人,他们为拥有一辆“凤凰”或者“永久”而感到骄傲,他们有着共同的经历,梦想有一辆这样的车,攒了几年钱,又费了很大力 气搞票(凭票供应),于是终于实现了。“凤凰”或“永久”为他们带来羡慕的眼光,就像现代人开奔驰、宝马。而他们也得到了无穷的欢乐,甚至骑着这辆车带回 了自己的新娘。怀有这样记忆的一般都是四五十岁的中国人,大半生辛劳,青春时期的快乐与尊严屈指可数,想起时心中惨然一笑。

  这是一个被放大被美好化的记忆,实际上凤凰、永久自行车真正风靡中国的时间并不太长,大约只有十年时间 (1970年~1980年,此前只是中国人的梦想),比起欧美发达国家,中国自行车普及是一段很短的时间。广州70年代末期富裕家庭的“八大件” (摩托车、照相机、电视机、冰箱、洗衣机、收录机、缝纫机、手表),已经不包括自行车,1978年后,广州街头出现私人摩托车,两年后,内地不发达地区的 县城甚至乡村,也出现了摩托车的踪影(注:笔者的舅舅,中原地区某县城个体修车者,81年购买嘉凌摩托)。

  上个世纪80年代末,广州轮渡是鼎盛时期。1989年,广州轮渡年客运量高达1.1亿多人次,最高峰时,客轮公司一天要运送10万乘客,相当于广州公共交通总运输量的14%。

  “黄沙-芳村”是其中最火爆的一条。原因是芳村建起广钢等几家大型企业,上班一族人数众多,鹤洞大桥和 珠江隧道没有建起,若乘公共汽车,会耗费很多时间,这条线有6艘大船对开,两三分钟一班,坐满开船。上下班高峰期,推着自行车等上船的人龙会排到几百米 外,而携带自行车坐渡轮是要买票的。

  如今在香港,离岛依然有很多人先是骑自行车到码头,然后坐渡轮去上班。广州自行车长龙的现象已经基本绝迹,出租车司机会拒绝在车厢后捎自行车,在路上骑自行车的人并不多,一方面是因为公交、地铁方便,另一个原因是如果要过桥,上桥的坡度对骑自行车上班族是个考验。

  凤凰自行车真的是靠质量取胜吗?

  凤凰自行车真的像大家回忆的那样神奇吗?它的质量是否真的非常过硬?

  1976年,在第三自行车厂工作的沈德出印象最深的是“换货”风波。他说:“当时凤凰的质量已经靠不住 了。整天搞运动,全厂基本上没心情提高质量。” 他当时负责处理要求换货的来信,北京西单自行车商店第一季度凤凰的换货率是38%,而且要求换的都是自行车最主要的部分,车架、车圈、车把和前叉,一个月 就有1050封信要求换货。而那些信件,在他印象中,语言全部客气得很,因为如此紧俏的物资,好不容易到手,1050封信件没有一封敢于提及退货,全部是 谦恭地要求“伟大的工人师傅帮助我们”,把某个重要的部件换掉。相比之下,国外市场就没有这么客气了。

  受到各种政治运动的影响,当时中国自行车的质量存在落后的地方,沈德出记得,整个三厂没有流水线,基本上还是一个个机器前站着工人,“像小作坊”。

  即使这样,凤凰车在国内依然供不应求。“其实那时候我很难弄到自行车票。”沈德出说。自行车票控制极其严格,真正的掌握者是各商业局和供销社的人,自行车厂只有特殊部门工作的人,例如后勤部门,才能拿到自行车票。

  在当时,一般的分配方式是这样的,由商业部门统一分发给各个单位,各个单位再把手中的几张轮流发放给自 己的职工。“一个1000人的大厂每个月也就三四张,大家轮流来,后来就有些人采用交换或者购买的方式弄票了。”自行车票和手表票最值钱,一张手表票可以 换取10斤鸡蛋和若干斤粮票。上海市的票证收藏家邵根才觉得这真是怪事:按照道理来说毫无价值的票证(买东西还要出钱,票证只是购买凭证),却获得了很高 的价值。

  昔日重现——记忆成为了新的消费品

  中国曾经号称自行车的王国, 80年代至今自行车依然是部分地区生活的必备,“永久”和“凤凰” 是中国特定时代的品牌巨擎,然而在短短20年之间,整个行业的市场需求彻底改变了,经济的迅速发展、出门交通工具选择多样性是变化的根本原因。据中国自行 车协会统计,2002年中国城镇居民每百户自行车拥有量已从1998年的 182.1辆下降到了142.7辆。 如今,北京每天骑自行车往返于单位和家庭之间的人已从10多年前的60%下降到20%。

  消费者对时尚的追求,赛车和山地车使国有自行车样式相行见拙,也是“永久”和“凤凰”衰败的另一个重要 原因。1992年排行的十大自行车企业中,国企占了9家,市场份额达到40%,而到了1999年,前十的排行榜上就只剩了4家国企,市场份额降到了 20%。“捷安特”等外资品牌表现明显超过国内品牌。实际上当人们怀念起“凤凰”“永久”时光的同时,已经开始将这些品牌归为记忆中的东西。

  回忆总是会把平庸的生活浪漫化,故事化,夹杂入新的憧憬。“凤凰”“永久”的意义越来越符号化,上海一 家影楼别出心裁地推出“凤凰”主题婚纱摄影,青年男女有意打扮成上世纪六七十年代的形象,以凤凰车为背景留念,参与的青年对凤凰车并无概念,也无复杂情 感,但因商家的设计中融入了时尚元素,造成了复古的效果,仅此而已。

  抽象化的自行车概念被充分运用到艺术领域,以《十七岁单车》为成名作的导演王小帅后来没有拍出有突破性 的作品,而这部电影已经可以反映出自行车在大城市里已经逐渐底层化。另一部电影《爱情的牙齿》海报即是一个穿着军装的胡同妞,坐在一辆簇新的永久自行车 上,一脚点地,满脸都是暴戾的表情,永久车和军装同时出现暗示了她的身份,赋予她时代特征,将其变成一个符号。《孔雀》中骑着自行车的少女身后带着一个降 落伞,满脸都是幸福的笑容,而在《站台》里,那个坐在自行车后架上的青年伸开双臂做飞翔状,给人印象深刻不亚于《泰坦尼克号》里男女主角在船头飞翔姿势的 经典镜头。

  艺术家总是会把眼光放在独特的领域中,去捕捉一些已经属于记忆的细节,或者说是一种记忆讨好,目的是引起人们的共鸣或者觉得似曾相识,就像一个多年不见的老朋友,而那时它是那样重要。

  “凤凰”“永久”已经永远成为记忆,实际它们就是生产力低下时的产物,和奔驰、宝马毫无关系。

  自行车是70年代家庭的大件。

  珍贵的凤凰自行车票。

  电影《爱情的牙齿》海报。

  90年代广州轮渡人携自行车月票。

 

其他果品 香蕉 绿化苗木 山楂苗 芒果 猕猴桃 脐橙 脐橙 其他种苗 草莓苗 葵花 核桃苗

绿果村长 版权所有 绿果村委会招募村干部

技术支持:绿果网  访问次数:590426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