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539884289 2012-10-15 16:54
稻田养殖禾花鱼高产六要点
一、稻田养殖的基本条件 1.稻田面积。至少要1-5亩,最好是50亩以上连片养殖。
2.土壤条件。稻田土壤以中性或微碱性的壤土或粘土为好,要求保水力和保肥力较强。
3.水源条件。养鱼的稻田,要求水源充足,排灌方便,不受旱、涝影响。田间水位能保持较长时间不降低,特别是鱼沟、鱼坑里的水能经常稳定在所需的水层。水质要求无污染,水的酸碱度为中性或偏碱性。
4.加高加固田埂。田埂高度要达到0.5m左右,保证坚固牢实。
5.开挖鱼沟鱼窝。鱼沟和鱼窝应在插秧前预先挖好,鱼沟要在环田距田埂80~100厘米的地方开挖,面积较小的稻田挖成“十”字形,大而长的稻田挖成“田”字形、“井”字形或“目”字形,沟深30厘米、宽40厘米。鱼坑宜设在靠近进水口的田边或田角,也可以设在田中心,亩设一个深100~120厘米,面积5平方米以上(可根据养殖者对鱼产量的要求而定)。鱼沟要和鱼窝相连。
6.在稻田相对两角的田埂上开好注、排水口,并安装拦鱼设施。
二、加强日常管理
1.加强巡田,检查田埂是否渗漏、塌陷、拦鱼设施是否完好,及时清除。
2.适时调节水深,及时清整鱼沟和鱼窝。一般每10天左右清理一次鱼沟和鱼窝,使鱼沟的水保持通畅,使鱼窝能保持应有的蓄水高度,保证禾花鱼正常的生长环境。
3.投饵与施肥。根据天气、水体的肥度、鱼类大小及活动情况投喂精饲料,做到定质、定时投喂,日投食量为鱼体重的2%~5%。同时,要根据水稻生长和水质肥瘦,适时、适量追施有机肥或无机肥。
三、养殖模式及主要技术指标
1.推广“稻—鱼—菜”深沟养鱼模式:田埂高0.5m,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10%~15%,四周深沟宽1~1.2m、沟深1m,田间沟宽0.5m、深0.3~0.4m。
2.垄稻沟鱼模式:田埂高0.5m,鱼沟面积占稻田面积10%,环田沟宽0.5m、深0.4~0.5m,田间沟宽0.3~0.4m、深0.3~0.4m。
3.“稻—鱼—菜”深沟养鱼立体种养模式:田中种稻、沟中养鱼、田埂种菜。
四、选用提纯复壮禾花鱼苗种,投放大规格鱼种,加大放养密度,实行三级放养、轮捕技术
1.推广经提纯复壮的禾花鱼鱼种,投放大规格鱼种,加大放养密度。
2.三级放养、轮捕。具体做法为:在每年2~3月,利用深沟蓄水放养越冬鱼种或在春插秧苗回青后投放越冬鱼种,每667m2投放500尾;4~5月夏花鱼种育成后,投放8~9朝夏花鱼种700~800尾/667m2;8~9月,投放5~6朝秋花鱼种1000尾/667m2,为次年培育大规格鱼种。水稻夏收前后,进行轮捕,把达到规格的捕捞上市。分别在夏收和秋收前,把不达规格的鱼转移集中到鱼沟中,以免影响水稻的收割。整个过程简称“三放轮捕两转移”,既稳定了水稻生产,又为养鱼的增产增收创造条件。
3.投喂配合饲料,促进鱼类生长。在整个养殖期间,特别是在水温较高、鱼类生长旺盛的季节,坚持每天投喂1~2次饲料,如大神鸟牌膨化饲料、通威鱼饲料、米糠、豆粕等,以保证鱼类在各个生长时期都有充足的饲料来源,促进鱼类的生长。
五、正确处理稻作与养鱼的关系
养鱼与晒田、夏收夏种,历来是稻田养鱼最突出的矛盾。稻田养鱼实施过程中,除加高田埂加深鱼沟外,还应该采如下措施:一是巧晒田,只在水稻分蘖期浅水晒田7~10d,其他时间保持稻田水深在30cm以上;二是早稻成熟时采取保水收割,避免在高温季节放水后稻田水体缩小导致鱼类产生应激,影响正常生长。
六、加强消毒防病、防逃、防偷工作
1.稻田在放养鱼苗前半个月,每立方米水用200~250克生石灰进行清田消毒和杀灭敌害。待5~6天生石灰碱性消失后,灌水30厘米左右,以后再逐渐注入新水。疾病流行季节对养鱼水体进行定期消毒,每天密切注意观察鱼类摄食、活动情况,做好防病工作。
2.检查进排水口的拦鱼设施,发现损坏及时维修,做好防逃工作。
3.开展村民联防及夜间值守等防偷工作,确保稻田养鱼的安全生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