lhc 2015-11-05 20:31
苹果市场只是水果市场的一个缩影,而水果市场是整个中国农业的一个缩影。
农产品的价格周期是非常明显的,其中有季节性周期,也有结构性周期。
季节性周期很好理解,农产品大多都是季产年销的,销售也有淡旺季,往往在产新的时候产生短时间的供大于求导致价格下跌,而在销售旺季时因为没有产出又产生短时间的供不应求导致价格上涨。这里有风险也有机遇,对于农民来讲,希望能够把生产的货物储存到销售旺季价格上涨时再卖,而下游需求商则希望能够在产新时趁价格便宜多存一些货物以便能够满足销售旺季时使用,于是产生了储存需求,仓库、冷库大量出现。在储存条件不利的时候,农产品一年内的价格波动往往非常大,但是在储存技术能够满足季产年销的要求之后,农产品的季节性周期就变得不是那么明显,价格高低点波动不再那么剧烈了。在目前的情况下,季节性周期是很好把握,风险也是比较好规避的。
其实结构性周期对于大部分人也是很好理解的。中国有几句老俗话,一句是“少了是宝,多了是草”,还有一句是“涨三年,跌三年,涨涨跌跌又三年”,其实说的就是这个结构性周期。产生结构性周期的道理跟季节性周期是一样的,都是供需的不平衡所导致,只是季节性周期是发生在一年之内,时间比较短,而结构性周期则比较长,往往最短3年,长则十几年。因为农产品的生产规模扩大或缩减对价格反应有延后性,尤其是很多农产品的生产周期本身就很长,比如药材,在价格高的时候种下,可能几年才能收获,苹果也一样,从幼苗到盛果期也要4、5年。所以,当农产品的结构性周期发生时,产生了供不应求的情况,在产量要恢复却要一两年甚至更多年,同样,明明供大于求了,产量要缩减也同样不是短期内可以实现的。
在中国,大部分农民都季节性周期和结构性周期都是有着切身体会的,但是真正能够去把握机遇、规避风险的,从多年的发展来看,永远都是少数人。这里的因素是多方面的。
对于季节性周期,一方面,不少农民缺钱,还是以前的老习惯,产出了就卖,落袋为安,真正把握的这种机会的是储存商;另一方面,季节性周期同时也处在一个大的结构性周期里面,如果大的结构性周期是上涨的,去把握季节性周期还不错,但是如果结构性周期是下跌的,就很有可能赚不到钱反而要倒贴钱,所以去把握季节性周期也是有风险的,不少农民的风险抵挡能力弱,担不起这个风险。但是,最重要的一个因素是,很多农民不具备这个分析能力,造成这个结果的源头是中国的社会结构问题,现在留在农村的农民,之所以是农民,是因为没有考上学,也就是他们的知识水平不足以使他们有能力把握机会,规避风险。敢于去把握机遇的,往往并不是因为他的分析能力多么出众,而只是因为他胆子大,但是同样,因为分析能力不足,在出现风险的时候,往往也是亏得最惨的。这类人,亏钱了是赌徒,赚钱了也是赌徒。
结构性周期,事实上,不仅仅是对于农产品而言,包括工业品,包括实业,都跟中国的股市一样,赚钱的机会都出现在结构性上涨的时候,下跌的时候能够赚钱的机遇太少。以房价为例,在前些年房价持续上涨的时候,无论你是何时买的,只要能在去年下跌之前卖掉,基本都是能赚钱的。但是从去年之后买房的(以市场价算,向那种公务员团购价极低的是无法用市场经济来解释的),在以后相当一段时期内卖房都是亏本的。对于农产品的结构性下跌周期,只要生产,利润就会比上一季要低,直至没有利润,然后到持续赔本,过低的价格导致生产缩减,市场进入消化库存的阶段,在产需重新恢复到供不应求的阶段之前,都很难有赚钱的机会。这里有个典型的例子是云南的三七,三七在09年供不应求,价格一路走高,直到13年见顶,去年跌幅达80%,当时上亿资金抄底,因为价格已经到了成本线,但是今年以来三七有在去年的价格基础上跌了40%,因为今年产量更大,去年所有抄底资金全部抄在了半山腰。
那在结构性下跌周期里,难道就只有认赔里吗?其实相对于工业品而言,农产品的价格波动幅度会更大,因为农产品跟工业品相比还有一个特点,就是靠天吃饭,受灾减产时有发生。在国外,为了规避价格波动的风险,首先是美国农民,发明了期货(没错,你没有看错,期货就是美国农民发明的,而且期货一开始就是为了规避农产品价格波动风险的,只是后来发现这个原理同样适用于工业品以及金融衍生品,最后变得高大上起来了)。有了期货,农民生产商、需求商并不需担心太多价格涨跌的风险,因为农民可以在价格高于成本一定程度的时候选择卖出锁定利润,而需求商也可以根据自己的销售利润来提前买入锁定成本,这就是所谓的套保。有了期货这个工具,美国的农民早在19世纪中叶就不再有所谓的“心忧炭贱愿天寒”之类的无病呻吟,更不会怪政府无能导致产品价格下跌。本来嘛,价格涨跌是市场供需决定的,又涨又跌才叫市场,只涨不跌那叫骗局。中国也有运用很好的例子,农产品里有白糖,在过去的好几年里其实白糖价格都在一路下跌的,因为白糖出于增产周期,但实际上有不少制糖企业并不亏钱,因为他们通过在期货市场里套保把现货市场的亏损弥补里,甚至还有盈利。但是总得来说,懂得运用期货工具的还是太少,倒闭亏损的糖厂不在少数。事实上,知道这类工具的不少,但真正会运用的并不多。工业品领域就有典型的反面教材,现在的钢铁煤炭类企业年年喊亏损,但是期货市场明明有螺纹钢、焦炭等品种啊,你没有现代经营意识,不懂或不敢运用金融工具,哪怪谁呢?
当然,对于农产品而言,可以运用的金融工具实在太少了。据我所知,这些年农产品在这方面的尝试是不少的,全国各地都兴起了各种各样的现货电子盘,包括栖霞本地也有苹果的电子盘。但是这些平台由于发起主体的利益关系,一起参与方缺乏基本的知识技能培训,出现问题的多,能够健康发展的少,往往最终演变成了资金炒作的平台,根本没有起到对产业有益的作用。包括现在号称全国最大的现货交易所的渤海商品交易所,虽然整体上是比较正规的,但是在制度上也有先天性的缺陷。比如它也有苹果这个品种,是烟台的一家公司上市的,但是卖出申报必须是这家公司的品牌,如果没有这个限制,所有的农民都可以把符合相应规格的苹果通过渤海的平台卖出去,真正解决农民卖货难的问题,那才叫一个好的平台。只有真正能够服务于实体经济的金融工具,才是好的工具,不然,都是骗子的把戏。
具体说到苹果。很明显,苹果处于结构性过剩的周期,不止苹果,整体水果市场,整个中国经济都出于这个周期。很好理解,目前,所有商品的生产,以苹果为例,都是以往年的需求逐年增加的预期来生产的(明年的产量不会因为今年需求减少而变少,因为这个产量主要是由几年前甚至10几年前种下的果树数量决定的),而需求在13年已经见顶(14年的价格上涨并不是因为需求增加,而是短期的供应减少,属于整个水果板块的普涨,事实上需求是在缩减的,因为反腐的原因),15年的需求继续萎缩有价格过高的因素,但没有这个因素,需求也很难再扩大,因为中国人的苹果人均消费量本来就很高,随着消费结构调整,人均消费量会逐步下降至与世界平均水平相当。这个道理很简单,就像以前冬天老百姓囤积大白菜,因为冬天没有别的菜,所以中国人以前人均大白菜消费量是很高的,现在谁还囤积大白菜呢?那么在未来的几年会出现的情况是,苹果的价格上涨对需求的抑制会非常显著,但是价格下跌对需求的促进作用则不明显。因为在价格不变的时候,消费量就是在减少的,这类似于价格需求函数里需要减去的一个常量。就比方说,价格不变的时候由于消费结构的调整和消费能力的降低,消费量的减少是1万吨,价格下跌5毛对需求的促进是5000吨,那整体上看价格下跌5毛,需求不但没有增加,反而依旧减少5000吨。反过来,价格上涨5毛,抑制的需求也是5000吨的话,那么整体的效果看起来就是需求减少1.5万吨。这就是目前苹果市场的现状。
苹果处于结构性过剩的同时,还处在季节性过剩的周期。我相信现在入库的,都是基于这个判断,现在是季节性过剩,那将来可能处于季节性紧缺。这种情况会不会发生呢?我认为不可能。因为大前天已经说了,苹果包括整体水果市场,都处于结构性过剩。在这个结构性过剩里面,即使到了销售旺季(相信很多人已经感觉不到旺季了),过剩也不过是没那么严重,但绝不会出现紧缺。从现阶段来看,前期果的销售周期延长、果农的扛价心理讲再次延缓冷库果的销售进度,而从入库的量上看,不降价,明年五一还将出现大量过剩。
我一个月之前曾经跟一个兄弟说,苹果的价格走势取决于农民的心理预期。当时的预判是如果果农都觉得价格低,惜售,那么将来还会暴跌。如果都不惜售,随行就市,能够在年前就走动大半的话,年后或许有转机。但是现在我觉得可能需要修正一下这个预判。就是因为上文所说的,价格下跌对需求的促进作用可能不太明显,但是价格上涨对需求抑制会很显著。即使年前能够走动大半,年后恐怕也难以有大的上涨,因为一涨就卖不动。也就是说,如果年前能走动大半的话,可能价格就维持低位震荡了,真正的大跌推迟到明年的产新季。
最后很想说说冷库。冷库扮演的角色就想那个金矿故事里的卖铲子的,别人都去挖金矿,但是真正发财的是卖铲子的。不光苹果价格是涨是跌,冷库这两年是赚了个盆满钵满,但这也不免让人怀疑在今年这个行情里,冷库到底扮演了什么角色。不过冷库也并非一直都有好日子过,没人挖金矿了,铲子也卖不出去。在未来几年来,会有不少冷库闲置的。
李娟苹果 2015-12-14 07:22
李娟苹果 2015-12-14 07:1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