Hello! 2011-08-02 16:28
晒晒我自己种菜的历程
[color=rgb(0,0,0)]自打做了个菜园子,凡事亲力亲为,意图摸索出一套行之有效的模式,然后象商业上的连锁扩张那样,将这套标准模式在全国各大城市复制。期间,即有被众菜贩围追堵截抢着要货的喜悦,也有卖不掉而整车倒入水沟的悲剧。时至今日,钱没赚多少,身心疲惫,总算得到些心得,在此将这个曲折过程分享出来,真诚期望有大虾评点指正。更期望能结交各位同好。
决定种菜之前,先调查了本地市场状况:
人口200万,蔬菜批发分本地菜和外地菜。本地菜交易时间为凌晨3点—7点,天亮散场。多是当天凌晨采摘的品种,特点是新鲜。外地菜这方面没有竞争力。
本地生产者以大量小农户为主,一般每家不到3亩地。也有几家较大的菜场,所占份儿不大。而且离市区较远,多是白天采摘,基本可以归类为外地菜。
小农户生产,效率极低,极少使用机械。土地耕整多是用人力,好点的用牛,淋水用人工,极少数有小电泵喷淋,其他工作全用手工操作。
几家大的菜场,拖拉机耕地,有部分喷灌,其他与小农户一样全手工操作。
调查了市场环境后,决定主种菜心,小白菜,芥菜,采用的生产方式:
1. 土地耕整用微耕机,
2. 淋水用微喷带。
3. 采用“养液土耕”法,不施底肥,通过微喷系统及时补肥。
4. 收菜后不清理,残茬就地还田,用“EM”防病。
当初以为就凭这几条,可以比小农户有优势。事实也是,小农户一般一家夫妻两人只能耕作2亩地,我平均一人就可以5亩。但问题逐步显现。
运输难。菜地离公路有几百米,只有30-40厘米小道连接,把菜运到公路是个麻烦。邻近农户一次出货少,两人抬1-2百斤。我头一批菜也是肩挑手扛,累人不说,还特费时间。苦思冥想,居然联想到诸葛亮运粮,就是传统的独轮车。几经试验,做出了适用的独轮车,这个难题就解决了。这车子还很实用,平时田间地头搬运重物,比如肥料等,不费什么力。曾在几千亩的大菜场打工,发现其田间运输也搞不好,一是机耕道修得太密,浪费土地,二是田间全靠人抬搬运,浪费人力。为什么不用独轮车呢?现代化现代化,把传统简单实用的东西化掉了。
到了第二年,发现其他农户有样学样,都买了微耕机,装了微喷带,甚至直接偷走我的喷灌系统,让我恨得咬牙。心中存有的对农民的好感一扫而光。我的优势几乎全没了。这使我意识到,公开的技术,不可能长久获益,只会使市场平均价格下降,大家都没好处。只有独有的,别人无法模仿的技术才具备长久的竞争优势。正好另一个难题的出现促成了我新的优势。
起初,种植方式,有一部分直播,一部分育苗移植。后来觉得移植太费工,就全部采用直播。但直播有一道工序是非常耗工的,那就是间苗。其并不比移植省工,如果播种技术不好,甚至比移植还费时间。必须找到合适的工具,把种子按农艺要求,一粒一粒间隔均匀的播下地,免去间苗这道工序。经过大半年的摸索试验改进,总算研制出了单粒播种机,从此种植已没有什么太费人工的,20-30亩菜地的所有种植管理工作,包括耕整土地,一人就可以完成,比其他农户,效率提高了10倍以上。而且市场上买不到这样的机器,别人也无法仿制。为这项技术,我得意了好长时间。直到又一个难题出现。
价格跳水没有底线
2010年11月,菜价在高位盘旋了大半年后,急剧跳水,菜心0.4-0.5元,上海青0.1元,这样的价格,除去采摘人工,根本没有利润。甚至亏本。为此,有一批菜心种出来,没有采摘,直接就打做绿肥了。心痛。这种情况,2011年春节过后,又再次出现,估计今后还会出现更多,痛定思痛,决定研制采收机械。免去采收人工,再碰到这样的低价市道,不说赚钱,至少可以收回种植成本。
其实刚开始决定种菜,就想到了这个问题,当初觉得蔬菜收获机械在全世界都是个难题,暂时就搁置了。经过几次价格低迷的洗礼,迫使我必须尽快研制出收获机械,否则种菜就像赌博,压了什么宝,能不能赢,全凭手气。经过几个月的摸索,原理性的样机做出来了,也验证了设计思路基本正确,但要真正实用,估计至少还要大半年。目前我把所有的希望都压到这个收获机械上,这是我眼中的唯一的救命稻草,日常的生产只是暂时应付着。
本人的心得体会:
现阶段,蔬菜种植,特别是叶菜类,是劳动极度密集型的行业,种菜的物资成本,小农户与大菜场,差别不大,人力成本才是关键所在。中国工业化进程中,人力成本增长非常快,拉动农业用工成本快速上升。投资菜场的,除去人力成本,盈利很少。所以,有人要搞有机蔬菜,期望提升售价。但有机蔬菜人力成本更高,售价提升还赶不上人力成本的增加。有人想靠规模取胜,现实给了个否定的回答。机械化,自动化可能是个好的解决方法,现实中恰恰是机械化搞不好。谁能有独创技术,而且是别人无法模仿的技术,就能保证盈利。没有全程机械化,规模做得再大,也不可能比广大农户合起来规模大,也就不可能有市场话语权,结果就只能是规模越大,亏损越多。[/colo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