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工商时报讯:生猪养殖业已进入冰点。今年以来,全国猪肉价格反常地进入下降通道,截至目前,肉价已经连跌5个月,猪价逼近5元/斤的价位,猪粮比价更是跌至4.6:1。受此影响,每头生猪平均亏损已达到罕见的315元,创下自1999年4、5月份以来的新高,大量的中小养殖户因此亏损严重,不少养殖户不得不被迫选择退出。
生猪养殖业如此惨烈的反常走势,再次敲响了加速推进农业现代化的迫切性和必要性。虽然无论是在发达国家,还是在发展中国家,“猪周期”怪圈(指“价高伤民、价贱伤农”的周期性猪肉价格变化的怪圈)都是市场中无法完全避免的一种经济现象,但是,与美国等发达国家相比,中国的猪周期平均要短不少,并且期间肉价的波幅要大很多。在更为剧烈的市场波动中,中国养殖户的损失则更为严重。据了解,辽宁抚顺的一家养猪大户,现在一天光饲料一项就要赔1万多元。
造成这种现象的最重要原因是,美国等发达国家的生猪养殖规模化程度高,使得它们抗风性的能力更强。据有关数据显示,在美国5000头以上的生猪养殖场库存占比已经超过60%,而中国该比率仅为11%。通过企业规模化生产,至少可以带来以下几个方面的好处:一是生产成本比中小散户养殖更低,加上企业雄厚的资金,使得它们抗风险的能力更强一些;二是大型养殖企业信息更为灵通,在对“猪周期”的应对策略上更为科学,可以对未来一段时间的市场走势提前进行预判,从而减少价格低谷到来时的损失;三是可以避免中小养殖户在价格波动时,一味地“追涨杀跌”给整个行业带来的损害,从而减少肉价的大幅波动。
如此看来,要想减弱“猪周期”带来的负面影响,中国生猪养殖业关键还要走规模化、品牌化的转型升级之路。一方面,应通过并购重组或组建合作社等形式,组建区域性或全国性的中大型生猪养殖企业,进行有计划地生产和销售,减弱小型养殖厂或散户盲目地增减养殖量带来的风险;另一方面,农业部、商业部等相关部门要加大信息化方面的建设力度,比如牵头或鼓励建立一个全国性的信息监控或预测系统,对行业走势给出比较权威的信息或咨询建议。在这个过程中,中小养殖户也要吸取经验和教训,要重点做好养殖管理、生猪生产结构调整等方面的工作。而更有高明者是,在行情低迷的时候,抄底优化养殖品种、扩建好养殖场所,等待行情复苏的时候大干一把。
其实,除了生猪养殖业之外,中国的农业同样面临类似的转型升级问题。比如,近几年不断在全国各地上演的“蒜你狠”、“姜你军”、“向钱葱”、“樱谋诡计”,以及西红柿、大蒜、荔枝、水蜜桃、白枇杷等产品滞销的“怪象”,这不仅给广大从业者造成了困扰和损失,而且给民生造成了重大影响。“农业稳、天下安”,加快农业现代化已是迫在眉睫。而要实现农业化,还必须从加快推进农业的信息化,大力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加快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农业经营体系等方面入手,这既需要政府有关部门的强力推动和政策、财税等方面的支持,也要求相关企业眼界要更宽、步伐要迈得更快一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