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昨天起,东山枇杷大量上市,西山青种也将陆续开采。作为苏州特色农产品,今年是枇杷特大丰收年。尤其吴中区的多家合作社“剑走偏锋”,推出10元一颗的“金选枇杷”,试水上海精品市场,引来各方热议。在此基础上如何做强地产农产品的品牌?如何保护果农利益又惠民?又如何保持持久活力?这些话题,从这颗10元的枇杷的角度重新品味,别有新意。
地产枇杷大年,产量预计将创历史记录,本来是个好消息,却引出了一个令人十分尴尬的话题:果农们为此忧心忡忡,生怕卖不出好价钿,丰产难丰收。
按理说,小年产量少,售价高一些;大年产量大,售价低一些,这是很正常的市场反应,是供求规律在起作用,没啥值得奇怪的。问题在于,枇杷、杨梅等地产的传统特色果品,在苏州整个果品消费量之中,所占的比重并不高。从南环桥市场粗略的估算来看,恐怕就连10%还不到。所以,所谓的3500吨“历史记录”,相比市场的实际消费量来说,是称不上供过于求、供求失衡的。简单地说,地产枇杷大年卖不出好价钿,应当不仅仅是“多收了三五斗”的原因,譬如枇杷的品质,就是值得研究的重要因素之一。(来源: 苏州日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