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广播网:今年新疆哈密瓜价格下跌,市场行情不好,很多农民被单方面撕毁订单,被企业、收购商“放了鸽子”。订单农业又如何寻求解决之道?
都说这时候的哈密瓜可谓是比蜜甜,可是在我国新疆等哈密瓜主产区,哈密瓜种植户却没有收获今秋丰收的“甜蜜”!新疆吐鲁番地区鄯善县的农户胡国杰告诉记者,当地大部分农户都赔了本。
胡国杰:“有的好,有的不好,基本上不好的可以占80%。”
新疆农科院从事多年哈密瓜市场调研的研究员伊鸿平告诉记者,农户亏本的首要原因是今年气候的原因造成一些果实成熟后容易发酵,存放时间短,从地里采收再拿到市场上去或者内地去,基本上都烂了。
伊鸿平:“因为今年气候特殊,瓜成熟以后出现这种情况,可能农民也没有办法。市场销售的人可能也不一定收了。不收产品就卖不出去,卖不出去不就烂到地里了,有这种现象。”
据当地人员介绍,对于这种因哈密瓜质量不好而影响销售的问题,受损失最大的就是一些没有计划种植的散户。由于之前没有与企业签订任何订单,再加上果品质量欠佳,基本上货就会烂在地里没有人买,尤其在产品质量易受影响的前提下。伊鸿平说。
伊鸿平:“建议这个呢主要就是说种植之前一定要与经销商、企业、卖瓜的、瓜老板有订单最好,这样的话能保证你产品出去。在这方面农民在种植之前就要有一个订单的形式比较好一点。”
但是即使签了订单,农户就会稳保收益吗?种植户胡国杰笃定的告诉记者,并不是。因为在新疆哈密瓜产区,有一种司空见惯的现象,就是企业单方面撕毁订单合同,农户毫无谈判能力。今年哈密瓜质量不好,老胡的瓜就被放了鸽子。
胡国杰:“最大的问题就是人家买你哈密瓜比如4千一亩地买了,他说不要就不要,我们就是签完合同了,也没用,他不要货,你也不能打官司,要等的话,瓜都烂在地里了。可是如果今年的哈密瓜的质量好,我们说让他们涨钱,可能一分钱涨不到,我们没办法!”
在农产品的销售中,农产品价格波动较大,专家经常会给农户的建议就是发展订单农业、签合同销售。但现实生产销售中,像胡师傅这样遭受毁约的情况却不胜枚举,农民缺乏经验,对合同本文的理解也有限,企业单方面撕毁合同,农民也只能是哑巴吃黄连--有苦说不出,这就是所谓的“人不和”。面对这样的问题,记者采访到了中国社会科学院研究员李国祥,向李老师寻求解决之道。
李国祥:“比如说哈密瓜这个订单,企业看到瓜的质量等级,那价格就会发生变化。整个销售过程中,农民的利益完全被忽视了。要想解决这个问题,我个人觉得,首先,我们农民最好还是组织起来,通过合作社、专业人员的咨询,要形成一个完善的合同,这个合同一定要把自身的权益要把它反映出来,将来以后打官司,能够在法院里面得到支持、相应能得到补偿。”
其次,李国祥建议,农民以后再签订合同的时候,可以尽可能的希望通过第三方、通过某一种方式,要企业缴纳一定的保障金。
李国祥:“这个保障金缴纳以后如果他要毁约的话,保障金会赔偿我们农民的损失。”
除此之外,李老师还强调,即便一年的订单有时候可能并不会顺利执行,但是农民还是不要拒绝订单销售这种模式,因为订单农业是农产品今后销售的大方向。
李国祥:“我们农民还要在市场方面,不断的总结经验,怎么样来更好的保护自己。在交易中我们用合同顺利地执行下去,只有长期的执行下去,对我们农民才是有利的,尽管这一次不合适或者失败了,我们仍然要坚持这种订单生产,只有订单生产,我们农民最终才能够利益得到有效的保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