陕西冬枣兴衰的软肋何在
李钟晓
时光荏苒,岁月匆匆。不觉不易,冬枣这个产业在陕西扎根落户已有10多个年头了。在众多枣农心里头甜也是它,苦也是它。当初为争取农业种植的高效益,以渭南黄河生态园为源头,在全省范围内掀起了种植沾化冬枣的热潮。由于大多果农缺乏对冬枣的认识和管理技术,结果是投入了不少,得到的回报却有限。几年下来,果农起初栽树发财的兴头渐渐泄了,一气之下,只好忍痛割爱,一挖了之。最终将一个旭日东升的产业推向了衰败的边缘。那么,就让我们带着苦楚的心绪去寻觅,陕西冬枣兴衰的软肋究竟在哪里?
一、坐果难是冬枣大面积发展的瓶颈。
古有樱桃好吃树难栽,今言冬枣甜脆果难坐之说。2000年前后,由于冬枣在市场的售价极高,北京、上海、杭州等地每公斤均在100元左右。再加之一些供种方的炒作,促使许多果农追风赶潮,倾利而入。几年里,陕西冬枣迅速呈现了从无到有,从小面积示范到如火如荼大发展的局面。仅关中地区栽种面积就达10万亩之多。一时间,茶余饭后,街头巷尾,处处都在谈论冬枣的发展与效益。可几年下来,这种“大跃进”式的发展前景,并非如人们想象的那么美好。栽了冬枣树,也并非就能发财。“冬枣树难坐果”成了横在众多果农面前一道难以逾越的坎。于是就出现了,张家有果李家空,王家今有明个无的尴尬境地。甚至还有栽了几年冬枣树没有卖过果子的园子。据调查,每年都能取得较好效益的冬枣园在实际生产中仅占总面积的30%左右。所以,就出现了笔者《同是种冬枣,效益两重天》(《西北园艺》(果树版)2005年3期)一文之说。投入不少,效益不好。赔本的买卖谁也不愿做。思前想后,枣农还只得下决心忍痛割爱,毁园挖树派作它用。近几年来,关中地区冬枣面积哗啦啦就减去了大半。
人们常说:建园难,选项目难,掌握其植物的生长规律和管理技术则更难。冬枣在陕西的兴盛与衰落,其根结还是广大果农没有从根本上掌握冬枣的结果习性,及一些关键性的技术。树上不挂果,地下不施肥,管理跟不上,树体营养差,恶性循环连年生。于是乎就成了:好产业,没效益,兴衰自取伤农心。
二、市场不稳是冬枣由兴到衰的锁链。
冬枣初上市价位高昂,供不应求。为各地冬枣大面积栽植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可当冬枣大面积上市时,价位却是一落千丈。有时甚至落到卖果难的地步。连续几年都是,冬枣怯收了,价位上扬了;冬枣丰收了,价位又低迷了。最让果农难堪的是一斤冬枣的售价抵不过一斤酥梨卖的钱多。但两者的物资投入和人工投入相差甚远。试想,这样的境况枣农还有啥信心去务冬枣呢?
另外,枣农对果品的生产一味按照自己的意愿行事,而缺乏对市场的了解和对接。也就是说,果农没有与市场建立有机的连接。不能很好了解和掌握市场信息。不知市场缺啥需求啥?所以,每年生产出来的果品大多不能在第一时间走入市场,只能滞后销售或入库,白白错过高价位卖果的最佳良机。这些原因的形成,症结主要有三:首先还是作务管理技术不到位,果子白熟期集中拥入售果旺季;二是一部分果农常常在售果时出现惜售心理,优果错过了高价位;三是大多果农依赖商客收果心理过重,缺乏闯市场的精神。这些因素都无形制约冬枣产业走向阳光发展之路。
三、货架期短拟制冬枣大力发展空间。
冬枣命短,难储难管,可说是冬枣难以形成优质高效、产业化发展的又一软肋所在。虽然有许多专家人士在攻克解决这些问题,但目前还没有大的突破。从眼下生产情况看,冬枣三个命短严重制约了它的大力发展。一是成熟期遇雨裂果。冬枣成熟刚好处在9月关中多雨季节,若有一场雨就会造成70~80%的果子裂果,其商品率会大大降低。所以,果农必须在降雨之前将枣果全部采摘入库。二是入库耐储时间短。冬枣库存根本不像苹果、梨耐储。它在低温情况下,一般可储一月左右。超过一月果实口感变淡,霉烂变质。三是进入市场货架期太短。一般鲜果货架期3~5天,库存果会更短。所以,客商每次上货量都不会很大。实际也就拟制了货物流通的节奏。这些因素都直接影响着冬枣产业的大力发展。
综上所述,冬枣要形成优质高效,持续长期发展的轨道只有另辟其境。从笔者的调查情况看,要使冬枣产业兴盛不衰,必须走避雨栽培或设施栽培的道路。从源头上解决枣果怕雨、不耐库存的弊端。为实现冬枣早上市或延后上市创造有利条件。这样既能提高冬枣的现有品质,也为销售赢得了迂回的空间和市场。近年,我省的大荔县、临渭区、阎良区和高崚等地的部分枣农已开始采用冬枣设施栽培的途径,并取得了较好的经济效益。这也可说是为我省冬枣走向高效化、产业化提供了可借鉴的宝贵经验。我们应为之叫好!另外,还需在深加工上为冬枣寻找些出路。这样的话,冬枣发展的产业链就有了延伸。果农售果的时间、渠道更加丰富多样化,冬枣发展才会成为一个良性持久的产业。
渭 北 果 业 科 技 服 务 中 心 李钟晓
邮编:714021
电话:0913~2733119
网站:www.wbsg.jqw.com
2011年2月21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