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连日报讯:记者从长海县工商局了解到,在长海县注册的270家海水增养殖企业中,有半数以上的投资者是外地人,他们当中不乏来自东北地区的高学历精英。鞍山小伙儿刘岩松就是这样一位“东北精英”。2010年,刚过30岁的刘岩松和朋友一起来到长海,投资成立了一家生态苗业有限公司。目前,他们已投资5000多万元从事海水增养殖产业,拥有了4000多亩的优质海域。
从“山货”变为“养鲍行家”
刘岩松和合作伙伴、铁岭人孙刚是地地道道的“山货”——从小就生活在内陆。尽管刘岩松从大连海洋大学水产养殖专业毕业,但对于“靠海吃海”的海边人来说,他们还是“嫩点儿”。不过刘岩松一直坚信,只要能吃苦、耐得住寂寞,这个产业的回报肯定大。
过去刘岩松是“都市白领”,现在每天5时就起床,和工人一样摸爬滚打在养殖一线。企业正处在创业阶段,他和孙刚一直坚守在长海,连妻子生孩子都没能守在身边。二人合作鲍鱼养殖,刘岩松出技术,参与管理;孙刚负责出资和承包海域,协调参与。他们用网箱养殖鲍鱼,并成功采用了鲍鱼在北方度夏、在南方越冬的“南北调养”养殖模式。如今刘岩松已成为鲍鱼育苗和养成的行家,他满怀信心地对记者说,尽管受到海珍品价格下滑等不利因素影响,但鲍鱼已成为常规消费品种,通过差异化的市场运作,前景一定非常好。去年,他们的鲍鱼产值已经达到1000多万元。目前,除了正在加工的即食鲍鱼,他们已将大部分鲍鱼运到福建基地越冬。
光自己“闷头发财”不算本事
创业初战告捷,刘岩松和合作伙伴并不满足,他们要带动长海的养殖户共同实现产业转型。
近年来,减产问题一直困扰着虾夷扇贝中小养殖户。经过当地政府牵线搭桥,刘岩松与大长山岛一些养殖户达成协议, 让他们参与鲍鱼养殖。大长山岛镇塞里村党总支书记秦晓敏告诉记者,村里的8户养殖户已和刘岩松的公司达成了合作协议,鲍鱼苗从1.5厘米养殖到3厘米就卖给刘岩松的公司,中间养殖6个月,镇里给每户补助1万元,虽然养殖规模并不大,但养殖户已尝到了养殖优质高效品种的甜头。
企业在鲍鱼分苗和加工的季节,一次性可容纳100多人就业。在壮元海从事海上管护工作的沈阳籍打工人员孙丙双告诉记者,他已干了3年,每年都有五六万元的收入,刘经理自己技术过硬,而且会管理,待人和气,从来没拖欠过工资,在这里工作让他感到很满意。
将大连海珍品卖回老家
“我不是长海当地人,因此能够跳出这个圈子看这个产业。同时将更多、更广阔的市场信息带到海水养殖产业中。”刘岩松认为,长海的养鲍业发展前景非常广阔。
依据这样的判断,刘岩松进一步扩大再生产,开始鲍鱼的育苗、养殖、加工及营销的全产业链市场运作。2013年12月,刘岩松在沈阳最繁华的太原街又开了一家直营店,销售正宗地道的长海海参和鲍鱼。目前,他的直营店和加盟店已达100多家,在刘岩松的老家鞍山市,最繁华的胜利路上也能看到他的门店。而今年,刘岩松将投入3000万元加大对鲍鱼养殖的投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