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月12日,阿里研究院发布了《农产品[3.00% 资金 研报]电子商务白皮书(2013)》。数据显示,2013年阿里平台上经营农产品的卖家数量为39.40万个;农产品销售额继续保持快速增长,同比增长112.15%,其中生鲜类保持了最快的增长率,同比增长194.58%;2013年农产品的包裹数量达到1.26亿件,增长106.16%。
如果说农产品电子商务在2012年还是星星之火,那今年已呈燎原之势。成都的农产品网上年均交易额增速在200%以上。
不过,根据阿里研究院发布的《农产品电子商务白皮书(2013)》,去年四川农产品卖家数量在全国列第八;销售额仅列全国第14位,增速列第18位,在全国属“较低水平”。四川是农业大省,为什么农产品电子商务会滞后?
门槛较高
农业“触网”仍在摸索阶段
“我现在既要经营自己的网店,还要教别人开网店。”峨眉山市土房口食品有限公司经理吴祥最近特别忙。开业短短半年时间,他的网店就完成了近6万笔订单,日均销售额达到1万多元,“不少人看到农产品上网那么火,都找我学经验。”
吴祥已收下5个徒弟,都是农村人,“我们这些农民已经成了农产品电商最活跃的推动者。”
阿里巴巴的数据显示,2013年,注册地址在乡镇的农村卖家已达72万家,个体农户和合作社成为农产品网上流通的主力军。
各类电商平台也在积极布局。“去年,公司的销售同比增长了200%。单是金堂的黑花生,差不多就是200多万元的销售额。下一步,我们计划在金堂建立自己的黑花生标准化基地。”通吃网CEO邱俊直言,农产品电商是一片蓝海,现在要做的是,如何将网站多年的积累化为市场优势。“农产品电商的门槛还是比较高的,目前还没有企业找到成熟的运营模式。但也正因如此,谁能率先在农产品电商领域,完成从草莽化到规范化、品牌化、平台化的转型,谁就是赢家。”通威电子商务事业部总经理王世钧表示。
对王世钧讲的这个问题,各家电商都有清醒认识。一场暗自角力的“大战”在四川已悄然展开:百度将农业作为年度搜索营销的四大行业之首;京东在蔬菜基地彭州投资10亿元建立电子商务物流基地;通威集团旗下的“全农惠”在成都打造生鲜配送……“农业‘触网’是大势所趋。”省农业厅信息中心主任王金华如此感慨。
发展艰难
“触网”路遇三只“老虎”
虽然都认识到农产品电商的重要,但四川依旧属于“较低发展水平”,原因为何?“有三只‘拦路虎’:物流、人才和标准。”成都农村电子商务协会会长章继刚称。
生鲜类农产品从仓储到运输配送,需要全程冷链技术,要求高且成本不菲,这让不少企业打起了“退堂鼓”。“如果采用冷链物流,即使将市场锁定成都市内,也很难将一笔单子的成本控制在40元以内。”成都静优农副产品有限公司总经理陈根昌一直对“触网”跃跃欲试,但没有找到一个满意的模式,仍然不敢轻举妄动。“普通老百姓买一次菜就要花十几块的运费,谁愿意?”
令农产品电商头疼的远不止于此。
去年,邱俊将第三方运营团队从成都迁往了上海。“这确实是一个迫不得已的举措。我招不到合适的运营人才。”
王世钧同样为人的问题头疼:“现在我至少还差20-30人。做农产品电商,既要熟悉农产品,又要熟悉电商运营,这样的复合型人才少之又少。”
人才缺乏的情况或许不久后会得到改善。“明年四川农大有望建立电子商务学院,5年内为全省培养农产品电商高级职业经理700人,专业人员5000人。”章继刚表示,下一步,成都还将争取建立中西部首个农产品电子商务人才培训中心。
农产品要建立新标准,同样是农产品电商发展的难题。“由于没有一个质量标准,很多好产品只有在淘宝上卖,而没法进入天猫。”邱俊感到可惜,“这不是零散的农户或者某家企业能够完成的,说到底,还是需要政府来完成这项公共职能。”
实际上,由地方政府为本地农产品“自订”在线销售标准,已有探索。浙江遂昌,对红提果粒重量、大小、甜度、农药检测等方面都做出详细规定。结果是,遂昌红提在天猫团购中的差评率低于千分之一,创造了新鲜水果团购的一个小奇迹。
“建立一套非标准化农产品在线销售标准,不仅可以带动农产品的销售,同时还可以促进地域、生产者成为农产品的品牌。”章继刚表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