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现代农业孕育新型农民

发布日期:2014-03-31 09:55 浏览:350次 收藏

  广西日报讯:从单一农民向返乡农民工、家庭农场主、专业合作社、龙头企业等群体“新贵”转变,钦州市钦北区通过积极创新农业生产经营体制,培育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涌现出越来越多“弄潮”现代农业的新型农民。

  1 家庭农场创办人——

  普通农户变成“先锋队”

  宋振晓是钦北区第一个创办家庭农场的人,去年9月,他申请创办的龙眼种植家庭农场正式核准注册。

  近日,走进宋振晓的位于钦北区大直镇的农场,新修的水泥路通向一排蓝顶白墙的房舍。宋振晓告诉记者,申办家庭农场之前,这里只有一条黄泥小道、一排老旧猪圈。如今,在政府的帮扶下,黄泥小道变成了平坦的水泥路,新建的4个猪圈、沼气池也已经投入使用。今年,农场将会得到财政补贴20万元用于规模化生产。

  鸿兴家庭农场合伙人苏明娇、冯克亿,相识于钦北区政府组织开办的农民工创业培训班。干事创业的热情使两个人一拍即合,他们利用村里的抛荒地经营起果蔬种植,积极探索立体农业生产方式。目前,鸿兴家庭农场已与500余户农户签订土地流转协议,种植面积达600亩,郁郁葱葱的果树绵延了几个小山头。

  苏明娇笑称自己是“半路出家”的现代农业经营者。他说,综合型家庭农场的效益更高,不仅能实现增收,还有利于保护环境。在鸿兴农场,记者看到,龙眼、荔枝、柑橘等果树下,套种着经济作物,驯养的野猪和放养的鸡鸭四处嬉戏,鱼塘的废弃物又成为果树的有机肥料。苏明娇核算过,如此的立体种养,化肥使用量比一般农户减少两成以上。除传统种养外,鸿兴农场还成立公司,大力发展农场休闲观光服务,为当地农民提供了80多个就业岗位。

  据统计,目前,钦北区像宋振晓、苏明娇这样创办家庭农场的农业大户共有9户,是钦州市家庭农场发展最多的县区之一。

  这些农业大户在在不断地摸索中,从普通农户变成了“先锋队”。从农民创业培训班里走出来的程旭林,为自己和部分村民圆了“在自己家门口创业、打工”的梦想,他的家庭农场以立体循环种养的生态型模式,在市场竞争中尽显灵活姿态;周道永的“永健家庭农场”办成了新产品、新技术的“试验田”;姚美英的“致远荔枝种植家庭农场” 依靠行业协会,形成“合作社+种养户”的先进生产经营格局……

  2 合作社组建人——

  学习型农民变成“领头羊”

  走进钦北区那蒙镇竹山村,只见稻菽成行,瓜果飘香,钦州市目前规模最大的无公害蔬菜生产基地正坐落于此。

  据了解,该蔬菜生产基地始建于2011年,但真正步入发展快车道,却是在2012年,钦北区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注册成立之时。“生产规模500多亩,建成蔬菜大棚200亩;水肥一体化灌溉系统、冷库等设施一应俱全;年产无公害蔬菜5000吨,品种近60个;年产值1800多万元,惠及农户112户,每年带动农民增收超过6000元……”一连串振奋人心的数字,见证了竹山村无公害蔬菜基地的蓬勃发展。

  农学专业出身的张盛达,是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理事长。合作社成立之初,他带领其他5名社员,多次往返于各级农科院和蔬菜研究所,邀请专家考察论证,制定总体发展规划。尽管起步较晚,但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起点高、标准严、节奏快,从规划布局到温室建筑,从科学生产到市场营销,从新技术应用到组织管理,各个环节论证周到,规划具体,“种植基地——销售——配送——市民”的新型经营模式一开始就为合作社创造了强劲的竞争力。

  为高效利用土地,合作社采取“三统一”——统一规划、统一设计、统一施工。阳光大棚投资大,村民们家底薄,建棚资金短缺,心存顾虑。张盛达率先垫资上百万元为合作社的运转搭架子、铺底子。

  钦北区农业、财政、工商等有关部门也主动介入,为合作社争取专项资金扶持,并扶助建起蔬菜直销点。有了“底气”的合作社焕发出强大的生命力和富农效应。

  今年3月18日,位于钦州市鸿发市场的源野人家无公害蔬菜直销店开门迎客,营业面积250平方米,配备先进的蔬菜农药残留速测仪,对销售蔬菜实行严格检测,确保“舌尖上的安全”。据统计,直销店营业以来,配送销售新鲜蔬菜7000多斤,产品平均销价低于市场价10%。

  依托合作社党组织,“党支部+合作社+农户”的模式,也将一大批学习型农民培训成了乡土专家和农村经纪人,变成现代城乡经济的“领头羊”。

  钦北区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投建之初,平吉镇党委在协会成立了党支部,6名农村党员经纪人率先入会,推动土地流转、本地宣讲、群众培训等工作,进而带动36家农户入社。

  如今,钦北区163个行政村村村都有经纪人,近2万名农村经纪人活跃在田间地头,他们甘当“千里眼”、“顺风耳”,专门负责外出打探市场行情、拓宽销售渠道、引进新品种和新技术,将原来“散兵游勇”的农产品销售方式发展为“集团军”,给农业结构调整注入了新鲜活力。

  3 土地入股人——

  泥腿子变成“新股东”

  长期以来,人们对“农民”的理解就是“面朝土地,背朝天”,如今,“农民”有了“股东”、“农业工人”等新身份,“农民”这份职业成了农村群众的骄傲。

  年近古稀的仇九老人,儿女都在外地打工,家中有8亩承包地,虽然身板还很硬朗,但也只能种一点、荒一点。前两年,源野人家蔬菜专业合作社的成立,让这个做了一辈子农活的老农民有了“新奔头”——老人将土地入股合作社,每年能拿到4000元的租金。同时,他时常帮合作社做点育秧、施肥、除草等力所能及的农活。去年,他在合作社里做了80多个工时,平均每个工时可得报酬七八十元,累计收入6500多元,加上租金,年收入共1万多元。如今,仇九老人逢人就夸:“没想到我将近70岁,还做上了新型农业工人,土地流转好,地不荒,人不闲!”

  据了解,近年来,钦北区积极推动农业综合开发项目建设,共实施3个国家农业综合开发高标准农田建设项目,开发改造土地2.5万亩,不仅当地的山、水、田、林、路悄然改变,农民群众也变成了“股东”。

  钦北区平吉镇九百垌高标准农田项目区,地平田方,路畅渠通,蓄水池、引水沟交错田间,自成系统。据了解,该项目区有耕地约1.6万亩,包括榃标、平里、广平、垭塘等村,涉及农户3500多户。“土地‘小块并大块’后,田埂去除,耕地面积增加将近5%;土地流转后,垭塘村农民人均纯收入比非项目区高出2000多元。”垭塘村党支部书记利仕钦说,2012年,垭塘村成立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合作社采取“养殖+种植+沼气”的生产模式,通过土地流转,让农户以土地入股,参与合作社的经营和分红。目前,合作社拥有养殖场200多亩、蔬菜种植基地720亩,不仅实现规模化、产业化经营,还开辟了“养殖+种植+沼气”的生态环保立体循环种养模式。

  “利用土地入股,很多村民‘洗脚上田’成了合作社的‘新股东’。”科盛蔬菜专业合作社负责人凌海科说。据了解,村民凌登亮8.6亩水田入股合作社,每亩分红800元,一年分红收入就有6800多元。基地返聘他管理蔬菜,一个月下来也有2500多元工资。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xuebing

湖北省襄阳市樊城区

苹果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