广州日报讯:从2006年~2013年的8年96个月里,有66个月中山的蔬菜价格处于上涨状态。昨日国家统计局中山调查队发布《2006~2013年中山鲜菜价格走势分析及建议》的调研报告。数据显示,2006~2013年,中山鲜菜价格年均上涨8.7%,累计上涨94.4%,比CPI累计涨幅高72.2个百分点。
菜价曲线:年均涨8.7%
分析近8年的“菜篮子”价格,可发现其明显的波动性:2006~2010年期间,价格以涨为主,尤以2007、2008两年价格上升态势明显,蔬菜价格持续上升,24个月中有20个月价格出现上涨,其中16个月涨幅达两位数。
2011年对于不少市民来说,是买菜比较“高兴”的一年,这一年的价格以降居多。2011年鲜菜价格平稳回落,全年有10个月同比价格出现下降,最高跌幅至20.7%,全年价格下降8.3%。
而对比近两年的数据可发现,2012~2013年,中山的蔬菜价格进入继续上涨的通道。从2012年起,鲜菜价格再次进入上升通道,除10月同比略有回落外,其余月份均为上涨,且有9个月以两位数的涨幅速度上涨,是8年间涨幅最大的年份;2013年,经过上年度快速的拉升,鲜菜价格继续向上,全年“九涨三降”,攀升至8年最高位。
聚焦:一年菜价“阴晴表”:
国中调相关负责人介绍,仔细走访农户和比较数据发现,蔬菜的价格在一年之中的波动性也有一定的规律,其价格走势具有较强的规律性。从月度数据看,每年4月前(含4月),或因春节因素,或因持续阴雨天气,鲜菜价格会出现较大涨幅;6~9月份,由于台风、强降雨现象增多,价格通常出现上涨;10月至年末,由于天气以晴好居多,蔬菜生长周期缩短、产量大,供给增加,价格相应下降或维持一般水平,直到春节或阴冷天气再开始新一轮的价格波动。
有经验丰富的家庭妇女介绍,对这样的菜价“阴晴表”十分关注。例如前段时间阴雨天气比较多,蔬菜价格普遍走高,一般都会提前囤积一些蔬菜,并以瓜果类蔬菜为主,减少了菜类的购买,节省了家庭的生活成本。
原因:天气引发菜价波动
国中调人员表示,中山蔬菜复种面积维持在35万亩左右,年产量约50万吨,由外地调入中山的蔬菜量约为10万吨,对外供应蔬菜量约为10万吨。按中山常住人口317.4万人、人均年消费蔬菜量107.4千克 计算,蔬菜的总供给满足需求。因此,天气变化、种植专业化程度、生产和流通成本的变化等成为影响鲜菜价格变动的主要因素。其中天气因素影响尤大,只要持续一段时间的阴雨天气,中山的菜价便会跟着“变脸”。
建议:推动农户规模化生产
中山的种植模式也是影响菜价波动的重要原因之一。调查人员表示,在走访中了解到,中山蔬菜产业仍以千家万户“小而分散”的种植模式为主,小农户分散的特征导致其抗风险能力低。
“中山正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鼓励适度规模经营。”经过长期的调研,该调查报告建议,借助这股促农村经济转型升级的东风,一方面,积极鼓励工商资本、社会资本进入农业,参与建设高标准蔬菜生产基地和开展农业综合开发,便于政府在管理、技术、资金、设施扶持上有的放矢,逐步完善蔬菜生产用水、用电、农资、排灌、钢架大棚等基础建设,引导规模户合理布局种植品种,在生产环节中充分应用新技术,推广标准化、规范化生产,提升综合生产能力及防灾抗灾能力,提高产出和收益;另一方面,引导专业合作社等经营实体抱团发展,逐步提高产销组织化程度,更好地应对市场变化,防御市场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