央视网讯:11日,在江陵县力源合作社的蔬菜基地,一眼望不到边的国标大棚煞是壮观。大棚内,新挂果的辣椒、茄子、黄瓜等待收获。
当天,该合作社刚出棚的茄子批发价达到3元1斤,大批菜农们开足马力在地里忙碌。每个大棚外都在显眼处标识“编号、品种、责任人”,菜农们比赛精耕细作。
基地负责人黄知兵一边指导农民抢收蔬菜,一边介绍:“力源合作社的菜农以两种模式入社:一种是承包大棚,收益由合作社保底或分成;二是自建大棚入股,享受合作社分红。”
大棚种菜高投入、高产出,一亩地建设费用约1万元,纯收益也有大几千,甚至万元以上。可观的收益吸引了大批农民“钻”进大棚。合作社理事长说:“经过两年发展,合作社现有两个基地共170多个大棚,吸纳社员236人。”
据省农业部门调查,我省已有近两成菜农在大棚里种菜。至2013年,全省设施蔬菜面积已达到146.7万亩,为农民人均增加纯收入55元以上。
弥补春秋两“淡”,发展有大空间
大棚种菜,控制环境的温度、湿度等,实现了蔬菜的周年生产供应,不仅饱了农民的“钱袋子”,更丰富了“菜篮子”,弥补了长期困扰市场的“春淡”、“秋淡”。
近年,武汉市金口街推出一盘主打菜——大棚苋菜,一年可以播种上十茬,一亩地一茬可以收八九百斤菜。每年2月,就有苋菜开始上市,价格是夏季苋菜的三倍以上。
在天门华丰农业专业合作社,每年9月,利用现代设施大棚育秧的 “空档”种植食用菌,补充蔬菜市场,两季收入可达七八十万。
显然,设施蔬菜替代原来露地蔬菜、大陆菜,能进一步提升土地产出率和劳动生产率,从而实现蔬菜产业提质、增效。
省农业厅副厅长徐能海分析,目前我省依然存在“春淡”“秋淡”的困境,设施蔬菜发展空间很大。“目前,我省设施蔬菜的面积只占蔬菜总面积的18%,而合理的比例应达到30%,升级空间还要翻一番。“
全省将建成500万大棚,促产业“升级”
近年,我省突破性发展设施蔬菜,2013年,全省新增大棚蔬菜面积15万亩,仅武汉就拿出7亿元扶持资金发展设施蔬菜。
一批蔬菜工厂化育秧基地、设施化种植基地、大型加工厂、出口公司的兴起,显示出我省大力调整蔬菜产业结构的力度。蔬菜种植逐渐从“小菜园”走向“大基地”,由分散型向集约型转变。
全省三大蔬菜大县之一的利川,打出莼菜、山药、山野菜、高山蔬菜的“金字招牌”,把小菜盘成了撑起农村经济发展半边天的大产业。全市蔬菜播种面积52万亩,创产值15.5亿元,其中还出口创汇300万美元。“利川莼菜”、“利川山药”在全国区域农产品公共品牌价值评估中,品牌价值达到数亿元。目前,利川市共18家蔬菜龙头企业,125个蔬菜专业合作社,其中4家产值过500万元。
省蔬菜办主任李青松表示:“保证‘菜篮子'有效安全供给,依靠科技是关键,推进设施化栽培是方向。”
5月初,在全省设施蔬菜现场推进会上获悉,至2017年,全省建设500万个设施蔬菜大棚,设施蔬菜产值达500亿元,产量达1000万吨,为农民人均纯收入贡献500元。徐能海在会上表示,我省将以推进蔬菜产业现代化发展为主线,以大力发展设施蔬菜为重点,促进蔬菜产业转型升级。将通过政府推动、政策促动、项目拉动,进一步加快全省设施蔬菜提档升级的步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