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夏,记者走进丹东市振兴区汤池镇复兴村,连片的日光温室大棚特别惹眼,大棚里,茄子、草莓、生菜、小白菜、油麦菜、菠菜等长势喜人。让人想不到的是,农场主是一对“90后”大学生小夫妻。
见到24岁的吕世超时,他正在大棚里拔油麦菜。媳妇孙健是吕世超的初中同学,去年两人大学毕业后决定扎根农村,当个农民。在父母的支持和帮助下,小两口租地、盖大棚,种植水果和蔬菜。二人分工明确,吕世超负责农业生产和运输,孙健则在市内最繁华的客来多市场租摊位负责销售。
谈起两人不做白领做农民,吕世超说,去年国家提倡大力发展家庭农场,让他看到农业的发展前景,“现在人们的健康意识越来越强,国家对农产品安全问题也高度重视,我们就想在蔬菜行业树起‘良心菜’、‘诚信菜’的金字招牌。 ”
“刚开始我真不大支持,寻思他大学毕业就应该在城里上班,哪成想他会选择当农民。上了四年大学最后回来种地,亲戚、邻居怎么看? ”吕妈妈虽然心里有些不是滋味,但孩子态度坚决,她和丈夫只好妥协,全力支持他们开办“家庭农场”。 “从选址、租地、盖大棚到买种子、种植管理,都是他们一手操办的。俩孩子都是独生子女,从小没吃过苦头,这回真是让我刮目相看。 ”吕妈妈对儿子和儿媳的踏实肯干感到很自豪。
当初建6个日光温室和8个冷棚,打算温室种植草莓,冷棚种植蔬菜。结果他在按种草莓标准建的温室里种了一棚黄瓜,由于温度低,一棚黄瓜几乎全军覆没,损失了10多万元。面对管理上的失误,吕世超很自责。
“种菜不仅需要技术,更要对得起良心,我们俩就是要种让消费者放心的菜。 ”吕世超的浓眉下是异常坚定的眼神。为了种好“良心菜”,他俩到山东、江苏等地考察市场,并拜访了我国着名植物学家、现任中国科学院博士生导师蒋高明教授。 “蒋教授鼓励我们发展‘放心菜’,并给我们一些技术指导。 ”他们买来臭氧灯、光谱高压杀虫灯、植物生长灯等大棚生产用的机器,通过传统农家肥与现代科学管理模式相结合,循环利用生物资源,延长植物生长周期。 “我家的茄子长得小还弯曲,卖相一点不好,即使这样,我们也绝不使用化学合成肥料,不施激素,不打农药。 ”孙健说,“刚开始确实挺不好卖的,现在来买的全是回头客。 ”
从地里采摘的蔬菜直接进市场,省去了中间批发环节,这种农超直供的模式让吕世超和孙健付出很多辛苦。现在,吕世超一边负责送菜,一边组织兴建猪场、鸡舍、羊圈。 “动物粪便是天然有机肥,施到地里不仅能省下不少成本,更能保证蔬菜的品质。 ”望着蔚成规模的农场,吕世超和孙健信心满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