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农业资讯

武汉黄陂区运用土地流转模式开拓农业新路子

发布日期:2014-05-30 07:32 浏览:424次 收藏

  人民日报讯:目前,黄陂有31万青壮劳力在外打工,有近7万劳力空壳户,12万部分空壳户。由于收入太少,农民都不愿意种地,基本良田面临“抛荒”尴尬。农业如何发展下去,子孙后代的菜篮子问题怎么解决,是一个历史性命题。

  “农业大区”黄陂从中央一号文件中找到了农村改革的方向:以发展现代都市农业为方向,尝试把土地所有权、承包权和经营权分离,推动农村土地流转发展规模经营,探索出了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公司合作社农户合营和工商企业经营等多种模式。

  2013年5月23日,武汉市首个取得家庭农场营业执照的农场主在黄陂诞生——木兰乡令牌店村村民凌志辉。他因此能享受最高30%的贴息政策,通过土地流转,他将原来的种植面积扩大到300多亩,品种也由当初单一的时令蔬菜发展到了集蔬菜、油茶、核桃、水产、畜禽等于一体的多样化种养殖模式,每年收入都在十几万元。

  目前,黄陂家庭农场分种植业、水产业、种养综合型和循环农业家庭农场,家庭农场规模一般在50—150亩之间,收入高于一般农户收入20%,在管理上相对容易些,承担的风险相对小些。黄陂区共建成家庭农场125家,流转面积3.81万亩。

  黄陂有个很“牛”的种粮大户缪兵,是王家河街利梓农机专业合作社的创办人,通过组合投资100多万元建立了农机专业合作社。当他看到农村大量耕地荒芜时,通过合作社流转耕地2000亩,农户入社经营5681亩,主要从事粮油等作物种植,年销售商品粮600万斤。

  有一种“两头吃”的模式也很受欢迎,先把地租给大的企业,5到10亩地可以收几千块钱租金,之后再到那家企业去打工,按照计件工资算的话,一年还能挣个两三万块钱。这种模式有效杜绝少数公司下乡“圈地”行为,农户可灵活选择“外出打工”和“就地打工”。

  而土地流转的主流模式是能人回归。在外面赚了钱的村民回乡开发山水、土地资源,发展乡村休闲、花卉苗木和蔬菜等产业,成为推动土地流转的主力军。目前,黄陂工商资本及外出回乡创业的能人385个,流转面积达32.5万亩,占全区土地流转面积近七成。

  基于土地流转的经验,黄陂在探索多层次推进新型城镇化方面有着丰富的实践:位于大临空与大临港板块交界处的武湖街,是湖北省新型城镇化试点乡镇,规划了“一城、一镇、一村”的全域城乡一体化,引导周边63个自然湾向村镇集合;王家河街等地则试点村湾集并或村村集并建设中心村,在大力发展现代农业的同时,因地制宜发展二、三产业;木兰乡等地推进土地流转,实行规模经营、公司化运营,发展特色产业、现代农业和休闲旅游产业。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cindy

湖北省襄阳市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