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夏以来,每天早晨五点,67岁的湖北省当阳市玉泉街道办事处玉泉村六组村民崔清云就会起床下田。到地里后,老崔不是先去看他的5亩责任田,而是踱步到一段200多米的末级水渠仔细看一遍。“杂草长起来了要打,杂物掉进去了要清理,涨水时要起闸……”老崔说,这是水会分给他的责任渠,哪一样任务都不能马虎。
老崔说的水会,就是2000年9月成立的东风三干渠农民用水协会,现在已覆盖当阳市3个镇级单位的2.8万多亩良田。老崔对记者说,水会没成立之前,“最后一公里”的小农水问题一直是他们心中的痛,比如他现在看护的这段责任渠,整条都没有硬化,放个水要1天2夜才能过来,一亩还得花四五十元水费。水会成立后,通过搞好工程的建设与管护,现在2小时就可以把水放过来了,一亩只需水费几块到十几块钱。
农村土地家庭承包经营后,灌区干支渠以下的末级渠系管理“缺位”,农民们认为这些水渠都是国家的,人人都用,人人却不管,灌区渠道条条破损,碰到大旱之年60%以上稻田受灾、30%以上绝收。水会主席黄立方表示,现在发展起来的农民用水户协会,则完善了“灌区水管单位+协会+农民”的管理体制,尤其是落实了小农水管护责任制,渠道完好率超过90%,通水率从30%提高到90%以上,最多只有10%的受灾,没有绝收的。辖区内的粮食生产能力提高10%以上,增产2800吨,农民人均年收入增加300元以上。
国家出钱把渠道建起来了,管护体制非常关键。黄立方说,水会的3800户会员基本上都是水渠管护责任人,受益户有钱出钱,有力出力,水是商品的这个思维,农民现在转得过来了,农民自己的事情,只有自己才能办得最好。
“水会让受益农户都成为利益共同体。”当阳水利局副局长黎荣权说,市里将支渠、斗渠以下水利设施资产管理权都移交给了协会,还将两座小(一)型水库、6座小(二)型水库的使用权也转让给协会。水会明确了产权、管护权,还有了额外收入分配,就可以落实责任,维护各方利益。
当阳水会创新机制破解农水管护难题的经验还受到印尼、西班牙等62个国家关注。宜昌市东风渠灌区管理局副局长李勇介绍,通过用水户参与式灌溉管理体制改革,建立起了农民用水户协会这一管理主体,通过协会组织工程维修、水量分配和水费收取,解决了长期以来小型水利工程管理主体缺位,放水秩序混乱,收费层层截留、加码等问题,理顺了小型水利工程管理和灌溉管理体制。
湖北省水利厅农水处相关负责人表示,近几年,湖北大力发展农民用水协会,落实用水责任制,理顺了农村灌溉用水秩序,成为了小农水工程设施建后管护改革的突破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