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华粮网讯:位于南亚的印度,政府开始向农户发放日历,写明可以提早播种作物的日期,并增加粮食储备。地处东南亚的马来西亚和菲律宾正在着手进行管理水供应的工作。他们的目的相同——应对可能出现的超强厄尔尼诺现象。
作为一种极端气候模式的代名词,厄尔尼诺常使粮食市场措手不及并助推商品价格。据中国国家气候中心监测数据显示,赤道中东太平洋大部海温,在今年5月份和常年平均值相比偏高0.5摄氏度以上,这意味着“已经进入厄尔尼诺状态”,未来有可能形成中等强度以上的厄尔尼诺事件。
有投行分析师研究历史数据发现,除了农作物,受到厄尔尼诺现象影响的还包括镍等金属。不过,业内专家对上证报记者表示,气候变化确实对农作物生产造成影响,并有可能间接影响到采矿业,不过,对于厄尔尼诺现象的好坏定性全球尚无定论,不同地区所受到的影响也并不相同。
厄尔尼诺悄然来临
早在本月初,澳大利亚气象局便表示,略超过一半的气候模型暗示这次的厄尔尼诺现象将在8月份前确立。其将引发亚洲天气变得炎热,并引发非洲西部出现干旱。此外,南美洲及美国地区的气候较以往更加潮湿。
从各国政府到联合国等国际组织,气象专家纷纷警告今年可能在此遭遇厄尔尼诺现象。这对于农产品生产者而言是一场需要面对的战役。
荷兰银行已经表示,该气候现象一旦确立,咖啡、糖和可可的价格可能受到提振而上涨。因为厄尔尼诺带来的干旱和暴雨可能令农民们疲于应付,从而扰乱全球农产品市场。
法国兴业银行曾在一份报告中列举了11种最易受到厄尔尼诺现象波及的商品,其中的八类是农作物,包括可可、咖啡、棉花、大豆、豆粕、豆油、糖和小麦。里昂证券则认为,这种气候现象对肉类生产商而言形成利好,而农业生产的重要错位有利于粮食商人。
澳大利亚联邦银行的商品分析师卢克·马修斯表示,厄尔尼诺“通常意味着干旱和低于平均水平的产量。”他表示,自1970年以来的11次厄尔尼诺现象,没有一个能和“整个东海岸小麦产量高于趋势水平”相联系,其中有四次小麦产量减少了三分之一,八次减少了至少15%。
在产量减少的同时,一种厄尔尼诺现象对食品价格的传导途径正在形成。中金公司曾发布报告阐述这一路径:一方面,厄尔尼诺通过影响全球水稻、小麦、蔗糖、玉米和大豆等主要农产品产量和价格,使我国面临输入型食品通胀压力;另一方面,南方暴雨以及可能的北方干旱将影响农作物产量,直接影响粮食、蔬菜和水果等大多数食品价格。
价格上扬成普遍现象
尽管农作物市场被视作将承受较大风险,厄尔尼诺引发的干旱也有可能对印尼的镍矿生产带来影响,因为镍矿生产需要水电。
根据法国兴业银行的厄尔尼诺大宗商品指数显示,上世纪九十年代以来,每次出现厄尔尼诺现象,镍价平均上涨13.9%,而铜的平均涨幅为7.9%,小麦则平均下跌5%。而所有商品的平均涨幅为3.2%。可可、棉花和大豆都在厄尔尼诺现象期间见证了重大价格上涨。
标准银行认为,印度尼西亚的干旱可能会影响铜的供给,因为当地一条将铜精矿等原材料运出该国的河流会遭遇干旱影响运输。
此外,厄尔尼诺现象也可能扰乱运输模式并导致运费上扬。在厄尔尼诺现象发生期间,伦敦波罗的海贸易海运交易所的海运指数往往出现显著上升。2009年2月,该现象到来时,BDI指数位于1099点附近,但在2010年3月这一现象消退前,它飙升到了2998点。而在2006年3月至2007年2月,它从2708点大幅飙升到了4765点。
Hartland航运公司的咨询师布拉克·赛迪诺克表示,“谷物和其他农业大宗商品对雨水很敏感,因为它们没法在潮湿的环境中被种植或是卸粮。这可能会导致商品严重拥堵在港口并增加等候时间。”
国内一位权威环境规划专家对记者表示,政府间国际气候变化专门委员会明确说过,由于温室气体排放带来的气候变化,厄尔尼诺现象是由于海温上升导致洋流使全球循环发生变化。但它是否一定会带来好或者坏的结果这在国际上尚无定论。例如下雨量特别大可能是一种灾害性现象,但对有些地区来说,当气候发生变化时,比如澳大利亚的沙漠地区有可能在未来变成绿洲,这对它来说又是一件好事。
该专家同时指出,所有商品都和劳动力直接相关,而劳动力和粮食价格相关。粮食价格出现波动时,劳动力价格就会发生变化,矿业开采等行业也会因劳动成本增加而受到影响。
厄尔尼诺是西班牙语的译音,原意是“圣婴”,指赤道中东太平洋海域海水大范围持续异常偏暖的现象,并且会影响风向。大范围热带太平洋增暖,会造成全球气候的变化。
厄尔尼诺现象属于一种气候模式,可引发东南亚和澳大利亚等地区出现干旱,并导致南每周遭遇洪水,从而损及稻米、小麦和糖等主要大宗商品的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