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报特派记者周晗
扬州网讯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鼓励和支持承包土地向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流转。其中,家庭农场的概念是首次在中央一号文件中出现。
家庭农场到底是什么样子?运营效果如何?扬州如何发展家庭农场?在我国仅在上海、浙江等部分地区有所探索。本报记者随市政府农业招商考察团赴浙江台州,探访当地家庭农场运行情况。
立体化经营--树上结果子,林下养家禽
记者在台州市农业局、台州日报同行带领下,驱车来到台州临海市杜桥镇十八浒村。眼前一片梯田层峦叠翠,果树已经冒出了红、绿、紫等颜色的新芽叶。
“我这边是刚申请注册的,主要是家里人干活,目前已经栽下2300株枇杷、1.5万株杨梅、1万株桂花等,总投资100万元。”由建筑业改行经营家庭农场的当地人曹军伟介绍,今年初,他以每年租金1200元/亩的价格,承包了38亩土地,租期15年。除了目前已栽下的果树,他还要建可容纳1万盆兰花的大棚,并计划在林下放养家禽。
规模化经营--把种地当作一项事业经营
与曹军伟的家庭农场的经营内容不同,温岭新河镇东长大村的颜保林则以种植早稻为主业。今年,他挂出了家庭农场的牌子,并将早稻种植面积扩大到2323亩,成为全省早稻种植面积最大的农户。
“种田其实也是一项大事业,认真对待就能赚大钱。”颜保林告诉记者,他从1997年就开始承包近百亩土地进行种植,除了主要种植水稻外,每年都要搭种近三分之一的经济作物。“没有一定规模不行,不能因地制宜更不行。”最近几年,颜保林几乎年年都在千方百计扩大种植规模,去年承包面积已达700亩,种植早晚稻600亩,其他种了西瓜、果蔗。
家庭农场--实现“小地块大产出”
这几天,台州市黄岩区富景鲜花专业合作社理事长符建兵一直忙碌在沙埠镇的承包地里。今年,在合作社原有的鲜花大棚旁边,老符又租赁了50多亩土地,搭起钢结构连栋温室大棚,还修建了楼房,铺设了道路,一个现代化的小型农场初具雏形。以后,这个农场就全由符建兵自家经营了。
“在台州,还有许多像符建兵这样头脑活络、善于把握政策的新型农民。”黄岩区农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据初步统计,目前这个区已经着手或有意筹办家庭农场的农户不下20户。
“台州人多地少,人均耕地不足0.38亩,远远低于全国人均耕地1.2亩的水平。只有走专、精、特的家庭农场适度规模经营之路,才能实现小地块大产出。”台州市农业局一位负责人介绍说。
台州“一区一产业,一村镇一品牌”的农业产业化经营特征较为明显,如温岭西瓜、临海蜜桔、玉环文旦等区域特色农产品品牌示范展示基地就达79个,其中绝大多数由农民大户、家庭农场持有并经营。品牌化、规模化的家庭农场经营模式,给当地带来较高的经济效益,也成为当地现代农业的增长点和农民增收的突破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