蔬菜大棚开启农民增收致富门
3月28日,迎着春日的朝阳,记者驱车来到张家川回族自治县川王乡铁洼村蔬菜产业示范园区,排列整齐的高标准蔬菜大棚,成为这里一道道亮丽风景线。走进蔬菜大棚,一股热浪迎面扑来,只见一片片绿油油、品种不一的小苗生机盎然。
马尔吉正在辣椒育苗棚忙着除草。“这些航天3号和航天5号辣椒苗再过一两天就要出售,被移栽到蔬菜大棚里了。”他笑着说道,“现在正是辣椒栽植期,每天都有来自马关乡、大阳乡的蔬菜种植户购买苗木,抢手的很呐!”
“她们两个也是你的家人吗?”指着在大棚里忙着除草的两位回族妇女记者问。“她们两个是我雇的工人,每天每个人70块钱的工价哩。现在是苗木出售的关键时期,我雇她们帮忙除草浇水,辣椒苗长的好、长的快,在市场上才能抢先一步,买个好价钱嘛。”马尔吉说着却始终没有停下手中的活。
陪同采访的铁洼村支书海耀福给记者算了一笔账,马尔吉每年光育苗就要赚近一万元,他还育有17个蔬菜大棚,每个占地0.4亩,每个大棚按标准栽2400株辣椒,每株平均产1.5公斤青椒,按去年的批发价每公斤1.3元来算,他这一个棚除去必要费用就能赚近4000元,他家的17个蔬菜大棚除过人工费用每年纯收入6、7万元没有一点问题。
川王乡党委书记毕维俊告诉记者,川王乡的设施蔬菜产业示范园区建设虽然起步迟,但发展速度快,2010年时,铁洼村几个胆子大点的村民和村支书海耀福一起,流转了本村23亩川地,试种了42座蔬菜大棚,当年就取得了非常可观的经济效益,带动了村民的积极性。2012年在铁洼、小河、冯家、海湾四村蔬菜大棚已经发展至共1072座。今年在县农业局经作战技术人员的全力指导和手把手的培训下,又新建标准钢架蔬菜塑料大棚(无立柱)625座,现在总占地面积约1500亩,其中可灌溉面积约900亩。
“2010年才开始种蔬菜大棚,你们是怎么掌握搭建大棚和种植技术的呢?”看着一位老人在大棚里娴熟的劳作,记者不解的问道。
“说实话刚开始我们也不会搭建,乡上请了好多专家每天在田间地头给我们示范讲解,后来又组织我们前去武山县和山东省学习人家种植蔬菜大棚的先进技术和经验!”
“去外面学习你认为有效果吗?”
“那效果可大了,不看不知道,一看吓一跳啊。去山东考察学习是我这辈子走的最远的地方,也是我平生触动最大的一次,人家的蔬菜种植规模真是没办法描述……”这位健谈的老人意犹未尽。
川王乡在蔬菜产业示范园的发展方面有独一无二的优势:地理位置和气候条件来说地处张家川县中西部乡镇,蔬菜的批发销售均可向周边辐射,且气温约高于全县平均温度约2—3℃,蔬菜的成活率相对较高;从产业园布局上来讲,地貌特征是典型的两山夹一川,南北延长、东西狭窄,形成了“一体两翼”的产业布局;从地域位置上来讲,川王乡地处张棉驿石峡水库下游,很好的解决了大棚蔬菜的水源灌溉。
“这么多的蔬菜,没有一个农民专业合作社,也没有一个专门负责销售的机构,丰收之时会不会大量滞销?”这是一直萦绕在记者心头的一个问题。
“这几年的销售情况一直较好,其中一大部分销往外地,每年销往天水、平凉等地的各类蔬菜就占总份额的30﹪,去年还一次性打包销往东莞40多吨各类蔬菜,一部分会销往建明味业公司,剩下的一部分附近的几个乡镇居民生活用菜就‘消化’了。”
“当然了,农民专业合作社必须成立,并使之有效运行,方可使蔬菜销路后顾无忧。”毕维俊补充说。
当谈到未来的发展时,村支书海耀福自信地说,今年国家又进一步加大了惠农政策力度,张家川县委、县政府出台的《张家川县扶持蔬菜产业发展意见》和“三区三业五带”农业产业化发展思路,这些扶持政策都是我们设施蔬菜建设的坚强后盾。我们对未来充满信心,只要勤劳吃苦、用心种植,相信这些设施蔬菜大棚一定会使我们村民的致富门越来越宽,日子越来越红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