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新闻中心 » 会员投稿 » 蔬菜资讯

农业部:如何应对蔬菜发展新趋势

发布日期:2013-06-23 14:50 浏览:233次 收藏

   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谈——

  如何应对蔬菜发展新趋势

  “一碟菜”关系社会民生。蔬菜跟粮食一样,天天要吃、人人要吃、餐餐要吃,还要吃得安全、吃得便宜。改革开放以来,我国蔬菜生产发展迅速,供应情况发生了根本性好转。据农业部统计,2012年,全国蔬菜面积超过3亿亩,总产突破7亿吨,人均占有量达500公斤。然而,随着蔬菜从副食变为城乡居民天天要吃的重要农产品,蔬菜生产从家庭菜园发展成农业农村经济的重要支柱,我国蔬菜生产稳定发展呈现出一些新趋势。如何认识这些新趋势?面对新变化,蔬菜生产需进行哪些调整?对此,本报记者在“菜博会”期间采访了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叶贞琴。

  趋势:蔬菜需求将继续刚性增长

  对策:在稳定面积的基础上,提高单产,降低损耗

  “每年新增人口近1000万,这是硬需求;每年新增城镇人口1000万,人均蔬菜消费量大约增长15%。按城镇化率每年提高0.9%计算,则到2020年至少需要增加9740万吨蔬菜供应。”叶贞琴分析说,由于资源约束日益强化、科技创新水平不高、劳动力素质下降等因素,今后蔬菜稳定供给的难度将不断加大,应对蔬菜需求刚性增长,必须“把工作的着力点放在转变发展方式上,提高单产、降低损耗,而不是扩大面积上”。

  目前,我国日光温室黄瓜的最高亩产超过2.5万公斤,而大面积亩产只有5000公斤左右;蔬菜腐损率20%~30%,与发达国家5%的水平相比差距较大。据专家测算,如果全国蔬菜单产年均提高1个百分点、损耗率年均降低1个百分点,在2.85亿亩蔬菜播种面积不变的情况下,10年可增加净菜11700万吨,完全可满足需求的增加。

  趋势:对质量安全的要求越来越高

  对策: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推进标准化生产

  在满足数量安全之后,消费者对质量安全的要求日益凸显。据农业部农产品质量安全例行监测结果,蔬菜农残监测合格率连续5年稳定在96%以上,但消费者仍然对剩下的4%耿耿于怀,“遇上就是100%”。

  叶贞琴坦言:“由于我国蔬菜生产中生态栽培技术普及率、标准化生产水平和质量监管到位率仍然较低,今后稳定提高质量安全的难度将不断加大。提高蔬菜质量安全水平,必须在加强市场监管的同时,着力推进标准化生产。”从2009年开始,农业部在园艺作物优势产区开展标准园创建活动,推进规模化种植、标准化生产、商品化处理、品牌化销售、产业化经营。截至2012年底,中央财政安排9亿元补助资金,创建1800个标准园,其中蔬菜标准园1300个。“今后,农业部将进一步加大扶持力度,推进标准菜园由‘园’到‘区’、由产到销拓展,带动更大范围提质增效、增产增效。”叶贞琴说。

  趋势:市场价格呈现波动性上涨

  对策:在抓好生产发展的同时,加强生产信息引导

  蔬菜价格,一头连着“菜篮子”,一头接着“菜园子”,贵了贱了都是民生问题。近年来,蔬菜年均价格不断上涨,品种间价差加大,个别品种年际间价格波动加大。据全国农产品批发市场信息网监测,蔬菜价格已连续8年上涨,2012年蔬菜市场平均价格比2004年上涨1.25倍。

  “应该说,蔬菜生产已进入高成本、高风险时代,蔬菜价格的上涨和波动是正常的,吃便宜菜的时代已经过去了。”叶贞琴认为,农业部门既要引导消费者接受这一趋势,更要加强蔬菜生产信息引导、加快北方设施蔬菜开发,建立和完善冬春蔬菜储备制度。2011年,农业部启动了蔬菜生产信息监测预警,如今监测点已扩大到580个,实现了全国蔬菜产业重点县全覆盖。

  中国的蔬菜问题,重点在北方,难点在冬春季,关键在大中城市。“今年,农业部将在东北、华北、西北地区,重点选择冬春蔬菜自给率低、人口较多、远距离运输风险较大的大中城市,率先开展冬季蔬菜开发试点,提升北方大中城市冬春淡季蔬菜自给能力,确保市场均衡供应和价格稳定。”叶贞琴表示。

  趋势:由城市郊区转向优势区域

  对策:在稳定城市蔬菜面积的同时,加强优势区域基地建设

  近5年,北京、天津、上海3大城市蔬菜播种面积减少近100万亩,减幅高达20%。与此同时,六大优势区域重点县蔬菜播种面积增加2000多万亩,增长15%。此消彼长之下,大城市可否把保障蔬菜供给寄望于大市场、大流通呢?近年来几次极端天气引发的菜价上涨证明,这样做不仅流通费用较高,蔬菜损失较大,而且一旦调运出现困难,蔬菜供应出现问题会导致价格大幅上涨。

  叶贞琴认为,我国应该按照“就近生产为主,优势区域调剂”的方针发展蔬菜生产,大中城市要切实落实菜地最低保有量制度,不断提高自给能力和应急供应能力;确因辖区内耕地资源制约等原因无法达到常年菜地最低保有量的,应在城市周边建立紧密型外埠生产基地补足;而优势区域要充分发挥气候资源与生产成本优势,进一步推进规模化、专业化、标准化和集约化生产,不断提高调出能力和均衡供应能力。

  趋势:生产比较效益呈下降趋势

  对策:在加强基础设施建设的同时,推进科技进步

  最近10年,蔬菜与粮食的比较效益大幅度下降。据国家发改委《全国农产品成本收益资料汇编》数据分析,大中城市蔬菜生产平均净利润与稻谷、小麦、玉米三大粮食平均利润相比,由2001年的35∶1下降到2011年的10∶1。叶贞琴说,已经不能简单地说蔬菜是高效产业了。

  “土地成本和用工成本大幅增加是导致蔬菜比较效益大幅下滑的主要原因。”叶贞琴分析说,随着工业化、城镇化的快速推进,在土地和人工成本刚性增加的情况下,要提高蔬菜生产效益,必须改革耕作制度,实现综合利用增效;推广良种及配套栽培新技术,实现高产增效;推广集约化育苗、膜下滴灌、科学施肥、科学用药,实现节本增效;推行机械化生产和轻简栽培技术,实现省工增效;推广生态栽培技术,实现优质增效;综合防治病害,实现减灾增效;防治土壤次生盐渍化,实现持续高产增效;推行采后商品化处理,实现增值增效。

  趋势:发展方式由粗放型向集约型转变

  对策:在保障供应的同时,重视可持续发展

  当前,我国蔬菜生产供应充足,品种丰富,但不可否认,这种发展在一定程度上是以大量消耗资源、污染环境为代价的。据专家测算,下挖式土墙结构日光温室土地利用率只有40%左右,日光温室早春茬黄瓜水的利用率不到30%,设施蔬菜氮肥的利用率只有30%左右,蔬菜生产使用农药次数和剂量也较大。

  叶贞琴认为,在资源约束趋紧、生产成本高涨的背景下,粗放经营难以为继,迫切要求转变资源利用方式,走集约发展之路、绿色发展之路:要以优化设施结构、周年综合利用为重点,提高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以膜下滴灌为重点,提高水资源利用率;以增有机施肥、测土配方施肥为重点,提高肥料利用率;以生态栽培为重点,减少农药用量、控制农残污染。

  趋势:由分散经营向适度规模经营发展

  对策:在提供社会化服务的同时,培育新型主体

  目前,我国蔬菜生产农户多,品种多,产业环节多,小生产难以适应社会化大生产的发展,突出表现在:生产管理、技术推广、质量监管难度大,制约了蔬菜生产水平和产品质量安全水平的提高;小生产与大市场的矛盾越来越突出,极易出现滞销卖难;小农户抗御风险能力弱,难以自我积累、自我发展。将分散的农民组织起来,发展适度规模经营,构建集约化、专业化、组织化、社会化相结合的新型蔬菜经营体系,对建设现代蔬菜产业体系、实现提质增效至关重要。

  构建新型蔬菜经营体系最有效的措施是培育专业大户、家庭农场、农民合作社、农业产业化龙头企业等新型经营主体。叶贞琴表示,培养新型经营主体,要加大扶持,加强生产基地、农残监测、采后商品化处理等基础设施建设,增强服务功能;要强化服务,加强对新型经营主体的技术培训和信息服务,提高服务能力;还要规范管理,帮助新型经营主体建立规章制度,规范运行机制,建立与农户风险共担、利益共享的紧密型利益联结机制。

  趋势:城乡两个市场蔬菜需求同步增长

  对策:在保障城市供应的同时,统筹城乡两个市场

  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和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蔬菜消费群体与市场格局发生了巨大变化。一方面,城市居民更加注重健康保养,对蔬菜的需求大幅度增长;另一方面,1.5亿农民工进城,由蔬菜生产者变成蔬菜消费者;此外,在家务农的农民,多数也由自给自足的蔬菜生产和消费者变成商品菜消费者,导致不少地方出现了“蔬菜倒流”和价格倒挂,即由城市批发市场流向农村。

  “目前农村蔬菜市场已经具有一定规模,全国蔬菜市场开始由城市向城乡一体发展。”叶贞琴认为,这就要求在生产安排、市场布局、产品质量监管等方面,统筹考虑城乡两个市场,保障两个市场供应和价格稳定。

分类: 蔬菜  

版权与免责声明:

➊ 本信息内容版权属绿果网(www.lvguo.net)所有,任何组织或个人不得擅自使用,违者我们将依法追究法律责任。

➋ 凡未注明来源的内容,如需转载引用,请保留本站注明的“稿件来源“或“发布人”信息,并自负版权等法律责任。

➌ 如本站转载内容涉及版权等问题,请与我们联系。

精彩评论

发布人

五彩阳光果蔬批发

辽宁省沈阳市新民市

各类水果蔬菜(精品)批发配送

关注聊一聊

供求产品

推荐资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