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省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
息烽县小寨坝镇大寨村改善人居环境后的乡村美景。 资料图
乡村,承载着无数人的乡愁,关系着广大农民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村庄干净整洁是小康社会的基本要求,是乡愁得以安放的基础。
如何解决农村人居环境治理过程中资金投入缺口大、农民参与程度低、后续监管维护难等痛点和堵点?怎样实现从“一片美”向“整体美”、从“外在美”向“内在美”、从“环境美”向“发展美”、从“一时美”向“持久美”的提质转型?怎么在改善村容村貌的同时改变农村居民的生产生活方式,提升他们的归属感、获得惑和幸福感……一系列的问题成为农村人居环境整治的难点和痛点。
近年来,贵州持续推进农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通过治垃圾、治污水、治厕所、治村容村貌、治陈规陋习,全省广大农村行路难、如厕难、环境脏、村容村貌差、基本公共服务落后等问题得到了有效解决,过去“垃圾靠风刮、污水靠蒸发”“远看青山绿水、近看牛屎乱堆”的现象得到了根本扭转,为建成小康社会、提升小康成色奠定了基础。
如何解决资金投入缺口大的问题?
——建强村集体经济以产业兴带动乡村美
从去年10月到今年6月,仅仅八个月的时间,贵阳市息烽县九庄镇天鹅村彻底改头换面了。
路净了,原来的泥巴路、砂石路全部换成水泥路后,落叶、垃圾清扫得干干净净。房美了,以前的石棉瓦房顶、塑料纸篷布全部拆掉,换成了统一的红瓦白墙。院洁了,过去用树枝、空心砖搭的围栏,变成了粉红色的欧式围墙。
在贵州,村寨居住点相对分散,厕所、垃圾、污水治理资金投入巨大,主要依靠各级财政补助,改善农村人居环境资金投入缺口很大。资金的短缺也让后期的设施管护跟不上,要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最重要的是构建“政府主导、分级负担、社会参与、群众支持”的多元资金投入机制。
“贵阳市农村人居环境整治项目总共投入资金200万元,修建了3公里的步道、整改了全村192户房屋的立面和围墙,每家每户都配了三格化粪池,还安装了81盏路灯。”九庄镇副镇长寇伟介绍,有了市里的这笔投入,天鹅村实现了改头换面的第一步,“面子”上基本能看了。而天鹅村改头换面的第二步,则是通过政府的投入和引导,激发了村民自身的治理积极性,家家户户的“里子”也过得去。
寇伟说,天鹅村是典型的农业村,2017年种下了1000亩李子,李子花开的时候满山都是白色,十分浪漫。以产业基础为引领,天鹅村正向改头换面的第三步迈进——引入了县农投公司,实行“龙头企业+村集体经济+农户”模式,统筹全村资源打造浪漫天鹅田园综合体,让天鹅村成为贵阳市民周末出游的“后花园”,实现农村人居环境的长效治理。
以产业兴带动乡村美,息烽县在农村人居环境整治过程中,十分注重村社一体的集体经济的建设。“因为村委会是基层自治组织,是离群众最近的堡垒,村委会统筹安排村内事务,与村庄具有较强的情感联络。只有村集体经济建强了,村委会才有凝聚力、组织力、号召力。”息烽县农业农村局干部付友刚介绍。
息烽县养龙司镇,提出村集体经济产业分红“六个农民”机制,镇、村组织考核小组每季度对农户进行考核,按照“感恩农民20分、守法农民20分、孝顺农民20分、诚信农民20分、奋发农民15分、文明农民15分”进行打分,年度汇总全年考核结果,作为分红依据。
息烽县石硐镇,在产业发展与社会治理实践中,探索出了一条将项目资金打捆入股到农业产业再对入股分红资金进行二次分配的“集体产业股权”下乡村治理的“六权共享”社会治理模式。
“各种项目资金如果分散使用就是撒胡椒面,投给农民单家独户发展产业也成不了大器。只有集中力量才能办大事,为此,我们把涉农资金打捆入股到龙头企业,发展猕猴桃、李子、蔬菜、茶叶产业。按照每亩建设成本2万元,把资金折算成村集体产业股权面积。产业投产后,村集体将分红的80%拿出来进行二次分配、实现‘六权共享’。”石硐镇党委负责人介绍。
“六权共享”是指弱有所扶收益权、土地入股收益权、劳有所得收益权、老有所养收益权、社会治理收益权和环境保护收益权。其中,环境保护收益权占5%,分配给自觉保护环境、搞好环境卫生的农户。分配对象不仅需要积极参与到全村人居环境整治工作中来,还应当保证自家房前屋后的干净整洁。
“六权共享”实施以来,石硐镇畜禽粪污综合利用率达90%以上,18个行政村生活垃圾和污水均得到有效治理,生态环境得到进一步的保护,农民群众生活品质提档升级。
如何解决农民参与程度低的问题?
——诚信积分换奖品荣誉感激发积极性
又到了每个月的积分兑换日,水城区营盘乡哈青村乡风文明治理和生活垃圾分类诚信积分兑换超市前排起了长队,各个村组的村民都聚到这里,挑选自家需要的生活用品。
皮坡组的包从贵用50积分换了垃圾桶、垃圾袋和洗衣粉,还剩余2积分。同组的包崇绍也是50积分,他换了卫生卷纸和垃圾袋。沟边组的王小德上个月又是卫生示范户,有320积分,他换了高压锅,一下子成了众人瞩目的明星,在场的村民个个都夸赞他能干、厉害。带着用积分兑换的“大件”奖品,在村民们羡慕的眼光中,王小德乐呵呵地回家了。
“王小德是卫生清洁做得最好的,但是村里面其他家也都不差。以前那种房前屋后农具物品、柴火杂草乱堆乱放,房子里面杂乱无章,院坝角落垃圾随处可见的情况都没有了。”哈青村党支部副书记王辉辉介绍,这样的改变是从2019年开始的,那一年哈青村以农村垃圾治理为切入口,开始探索积分管理模式。
营盘乡哈青村是一个典型的大村寨,全村共9个村民组615户2396人,面积达21.2平方公里,人均面积达8.8万平方米。在农村生活垃圾治理过程中,水城区为每一户都配好了垃圾分类桶,每天早晚两次有环卫人员专门来转运垃圾,但是大家根本不往里扔,资源白白浪费。
为此,营盘乡引进了晓辉再生资源回收有限公司。按照废酒瓶5分钱每斤,废纸壳3角到6角钱每斤,废铁、易拉罐2角到8角钱每斤,废塑料、废橡胶1角到6角钱每斤进行分类回收。其他原本不回收的生活垃圾也按照3分钱每斤进行回收处理,农药罐等有害垃圾按生活垃圾标准回收,但要求必须单独存放,一旦发现混装不予回收。
为进一步做好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同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营盘乡将垃圾积分兑换模式扩展成为卫生诚信制度,并纳入村规民约。通过制度的实施,彻底改变了曾经环境卫生脏乱差的现象,做到了家家户户干净、整洁、有序。
在卫生诚信制度实施取得一定成效的基础上,水城区又通过广泛征求群众意见,形成了“乡村治理诚信积分管理”的乡村治理新模式,通过实施乡村治理诚信积分管理制度,让群众在主动参与垃圾分类回收、环保卫生、热心公益、乐于助人、先进典型和产业管护中得到有效积分,通过积分兑换日常生活用品,依托积分奖励机制,让群众用付出得积分、兑物资、赢肯定,有效激发了人民群众的内生动力,群众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得到进一步增强。
如何解决后续监管维护难的问题?
——全面推广“寨管家”好服务实现好治理
改善农村人居环境,涉及面广、工作繁杂。建设美丽宜居乡村,是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一项重要任务,事关广大农民的根本福祉,事关农村社会文明和谐。干好这项工作,必须横到边、纵到底,长期努力,久久为功。既要全力拓面实现全覆盖,让每一个村庄、每一个群众都享受到发展的红利;也要探索形成长效机制,让美丽乡村青春永驻。
“‘寨管家’服务村寨每一家,大事小事烦心事,尽管去找他。”现在,这是湄潭农村流行的一句顺口溜。
2018年,湄潭县迈进了巩固拓展脱贫攻坚成果、衔接乡村振兴的发展阶段。脱贫后,在脱贫攻坚阶段建设的乡村道路、公益设施,以及乡村保洁、绿化、水电保障、公共安全等谁来管理?一系列问题困扰着脱了贫的人们。
当年2月,西河镇石家寨村通过验收退出贫困村序列,但在脱贫攻坚期间建成的串户路、自来水等基础设施出现了没人管的局面,环境卫生回到了脱贫前的老样子。
“好不容易好起来的村子变成老样子,我们不甘心呀!”这是石家寨村党支部副书记刘林最深的记忆。
在湄潭农村,负责操办红白喜事的人被称作“总管”,他们办事有威望,受人尊敬。西河镇以提升人居环境质量和服务群众水平为目的,把这些“总管”聚起来,把村里的事情管起来,由此,“寨管家”应运而生。
2020年3月,湄潭县委深改委会议研究,出台《湄潭县关于推行“寨管家”加强农村基层社会治理的指导意见》,在全县600多个村寨全面推行“寨管家”管理模式。
《意见》明确构建了“镇干部做指导员,村干部做包保员,村民组长兼寨长做管理员”的“3”和寨长领导下的“副寨长和保洁员、水管员、护路员、安全员、护林员等”的“N”名成员组织构架,形成镇、村、寨三级上下联动的管理服务体系。
“寨管家”主要通过管宣传发动、管环境卫生、管公益事业、管综合治理,使党的方针政策能及时传达到群众中,管好垃圾清理、饮水管理、道路建设、森林防火、纠纷调解等与群众息息相关的具体事情,打通服务群众“最后一公里”,带动全民参与,用实际行动让乡村更美丽、乡风更文明。
通过设置“一人多岗”提高“寨管家”报酬,部分寨长(原村民组长)工作补贴由原来的2000余元/年,提高至5000至1万元/年,较大提升了工作积极性。
“寨管家”由村党支部引领,将退休返乡人员、退役军人、致富带头人等凝聚起来,并激发护林员、管水员等公益性岗位人员的工作积极性,让每个村民组的管理服务人员数量由过去的1名村民组长增加到多人,管理区域划分更细、责任落得更实,基层自治力量重心得到下沉。
“‘寨管家’是一种有效的‘微治理’尝试,着力于末端平台,建立了有效的基层治理体系,将党的领导和村民自治有机结合,共同织就了一张密实的基层‘互联网’,增强了基层党组织的战斗力,加强了农村社会的管理服务能力。”湄潭县委常委、组织部长程阳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