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在苏庄 2009-01-21 12:43
专家指出:我国水果种植加工业亟待结构调整
[size=4][color=SlateGray] 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总收获面积和产量以及多种水果的产量均居世界首位,但是中国并非水果贸易强国。近日农业部相关司局和浙江省农业厅在杭州举办“2008年全国名优果品交易博览会”,与会专家纷纷指出我国水果业需在种植加工两方面加快结构调整以提升竞争力。
种植结构单一增加市场风险
果品产业是我国种植业中位列粮食、蔬菜之后的第三大产业,是我国农村经济发展的支柱产业之一,也是农民就业、增收的重要途径。但种植结构单一增加了市场风险。
黄冈师范学院副教授刘汉成、湖南理工学院讲师黎文龙分析说,以2004年为例,当年我国苹果、柑橘和梨三大水果产量占到了全国水果总产量的60%以上,三大果树种植比重偏大,早、中、晚熟品种比例不合理,这不利于实现我国水果产品的多样化,也不利于规避国际市场风险。
而从具体品种看,种植结构单一的矛盾也非常显著。我国是世界第二大柑橘生产国,仲恺农业技术学院轻工食品学院陈仕俏、赵文红、白卫东等人研究发现,从产量看,我国柑橘品种的比例大约为宽皮柑橘占73.1%、橙占13.5%、柚占12.2%、其它柑橘类占1.2%;而从成熟期看,早熟(包括极早熟)、中熟、晚熟(包括极晚熟)的比例约为1∶8∶1,70%至75%的果实在11月份到12月份上市,不耐贮藏的宽皮柑橘占70%,而在11月份前和12月份后成熟上市的早熟和晚熟品种少。
排名世界第一的我国梨产业同样存在这一问题。中国农业科学院郑州果树研究所李秀根研究员分析说,目前我国梨产业品种不合理有三个表现,一是鲜食与加工品种比例不协调,前者的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全国总体的95%以上,二是品种熟期结构搭配不合理,砀山酥梨、金花梨等晚熟品种栽培偏多,约占全国总产量的1/3,三是品种单一,砀山酥梨、鸭梨、雪花、金花一直是四大晚熟当家品种,栽培面积和产量均占到全国的2/3。
云南农业大学张兴旺教授则指出了种植结构失调的又一怪象:我国属于温带和北亚热带地区,适宜种植葡萄的地域广阔,但是我国2005年葡萄进口量价均高于出口,且多年未扭转过这一不正常的现象。
专家分析,种植结构单一造成了两方面的风险:一是水果成熟期过于集中,极易造成产量过剩,导致市场销售压力大,果农叫苦连天,政府疲于奔命,且容易因果贱伤农而引发社会矛盾。二是放大了加工能力滞后的矛盾。像我国柑橘饮料还严重依赖进口浓缩果汁,我国适于制汁的柑橘不到总量的5%,我国梨加工企业也没有稳定的优质原料基地。
加工能力落后制约附加值提升
水果商品化处理是水果采收后的再加工再增值过程,包括挑选、分级、清洗、打蜡、催熟、包装等环节,可最大限度地保持其营养成分、新鲜程序并延缓其新陈代谢过程,延长其贮藏寿命,实现优质优价,获得最大的经济效益。欧洲各国果品采后商品化处理率达90%以上,中国却不足40%。
刘汉成副教授分析说,近些年来中国水果品后商品化处理虽有较大改进,但仍有很大差距。一些果农和经销商的商品意识不强,处理设施落后,不洗果、不打蜡、挑选分级不严格,包装不规范(纸箱质量差、箱外无标识、分量不足、混等混级、弄虚作假)等现象普遍存在,严重影响到水果出口。
而对水果生产同样重要的贮藏保鲜环节也相当滞后。刘汉成说,日本90%以上的水果都经过预冷处理,但中国只有5%。中国10%的果品才能实现冷链运输。中国水果贮藏能力为总产量的20%,且多为简易贮藏,冷藏、气调贮藏只占总贮藏能力的7%。,发达国家为100%,且70-80%为气调贮藏。
河北农业大学食品科技学院助理研究员李宁等专家指出,从1978年至2005年,我国果品产量从675万吨增加到逾1.6亿吨,但目前果品贮藏能力仅为2100万吨,冷藏能力仅为约1500万吨。北京物资学院教授魏国辰等专家则指出,我国公路目前有保温车3万多辆,而美国有20多万辆,日本拥有12万辆,而铁路方面只有6970辆冷藏车,占总运行车量不到2%。
而从具体品种上看,采后商品化处理、贮藏、保鲜也是产业链中的薄弱环节。先进国家苹果贮藏能力一般在总产量的60%以上,贮藏方式以气调贮藏和恒温贮藏为主,采后商品化处理几乎为100%,苹果采摘后到上市销售全程冷链控制。而我国苹果贮藏能力仅为总产量的20%左右,商品化处理率不足5%。而我国梨国贮藏能力2007年也只有360余万吨,约占全国梨总产量的28%左右。
商品化处理等加工能力滞后反过来又放大了种植结构失衡的矛盾,同时也不利于中国水果提升附加值。黎文龙认为,商品化处理是促进果品营销,提高产品增值的重要环节,其在发达国家已经取得了很大的发展。但我国水果产业的生产者及相关部门还没有没有予以足够的重视,这样水果不仅容易腐烂,而且由于外观质量差,在国际市场上缺乏竞争力,价格难已得到有效提升。
产业调整须从五方面着手
山东省委党校牛竹梅、黄冈师范学院刘汉成等专家认为,中国是世界水果生产大国,但非世界水果贸易强国,中国水果产业调整须从五方面着手,以科学发展观为指导转变产业发展方式。
调整品种结构。果业结构调整要以市场为导向、以科技为动力、以果农为主体。要积极引进和培育适销对路的水果优良品种,调整水果品种结构;搞好优良品种的布局,建立优良品种种苗繁育基地,随时满足果农的需要。进一步调减苹果、梨、柑橘三大树种面积,改变我国目前苹果、梨、柑橘三大树种面积占全国果树面积比重偏大、供给结构相对单一的现状,因地制宜适量增加早、中熟品种比例。
加强质量管理。要以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标准和技术操作规程为依据,加强田间管理,慎用高残留农药,不断提高果品质量,建设品牌的、无公害、绿色果品生产基地。同时要建立水果质量标准及全程质量控制体系。包括水果及其加工产品质量标准体系框架的构建,产品质量标准的制订、修订和完善,生产或加工技术规程的制订和修订,农药残留量检测方法标准研究与制订和修订。
加大商品化处理力度。加大在果品产后处理环节机械设备的投入,加强对果农采后处理的技术培训,提高果农的采后处理能力,加快果品生产合作组织发展,实行“分散生产,集中处理,集中分级包装,集中销售”,以增强我国果品在国内外市场上的竞争力。
搞好保鲜储藏,降低产后损失。要提高现有果品的贮藏保鲜能力,建立适合我国国情及科学合理的水果流通链,应注重研究、开发、引进先进的保鲜储藏技术,特别应研究、开发易于产地贮藏、农户贮藏的低成本保鲜贮藏技术,加强冷链硬件设施和软技术建设,加快发展第三方果品物流。
发展加工业,提升产业附加值。要积极发展果汁和果酒加工,我国应改变目前以残次果品为原料的加工现状的观念、作法,适应果品加工业发展的需要,定向培育与种植专供加工用的优良果品品种和大型原料基地,以促进产品上档次,上规模,降低成本,提高附加价值,加快我国的果品加工业发展。[/color][/siz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