功能完善的大型会议室、摆放整齐的图书室、设施齐备的老年活动中心……一走进四川省大竹县竹阳街道莲印龙潭社区,一身正装的社区党委书记、居委会主任陈奎明便热切地迎了上来,拉着记者的手介绍起他们在两项改革“后半篇”文章中的新做法:“我们利用闲置资产,扩大了办公场所,解决了五保户住房,还通过资产租赁丰富了老年娱乐生活,一举多得。”
今年年初,全省乡镇行政区划和村级建制调整改革“后半篇”文章工作推进会结束不久,大竹县便结合省、市文件精神,着手制定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工作方案。到今年4月,全县共清理乡镇闲置资产2774宗13万平方米。截至8月底,已盘活利用2292宗6.43万平方米。
怎么盘活,先听听群众怎么说
2020年,大竹县按照省、市的决策部署,将全县51个乡镇(街道办)缩减为31个,443个村(社区)优化调整为324个,减幅达37.17%。如此大幅度的调整,确保资产安全完整是一大挑战。
“事儿是死的,人是活的。”在高穴镇石河村小学,村党支部副书记李松高指着眼前4间小平房喜形于色。几个月前他还在为如何将废置一年多的村小盘活而发愁,而今在村民的集体协商下,将4间平房和院内200平方米的操场一起租赁给了当地种粮大户,既解决了村集体资金来源问题,又带动了当地种植业发展,使村民受益多多。
在李松高的带领下,记者看到了矗立在平房不远处10余米高的巨型烘干机。烘干机旁,村民正将堆积成山的湿稻谷一车一车推向烘干机入口。李松高介绍,两台烘干机一起开动,可容纳30吨稻谷,附近缺少晒坝的村民都会将稻谷挑来进行烘干。同时,对家庭困难户、五保户免收烘干费。
“在农村,要盘活闲置公有资产,难度不小,但只要发挥好群众的智慧,就没有解决不了的问题。”李松高介绍起村小的盘活历程不免感叹。
实际上,村级闲置公有资产的盘活在“后半篇”文章中占比最大,难度也最大。今年3月,大竹县财政局在盘活用好镇村公有资产工作方案中便明确提出,村级闲置集体资产由村集体经济组织具体负责,要广泛征求村民意见。按照“四议两公开一监督”的程序,经村民会议或村民代表会议讨论决定。这种集纳民智的做法,在做好“后半篇”文章中发挥了重要作用。
因地制宜,下好分层分类这盘棋
“公有资产的盘活是个大事,但不能为盘活而盘活,要通过盘活发挥应有的效用。”大竹县财政局机关书记张渊接手公有资产盘活这项工作后深感压力,但因有脱贫攻坚工作的多年经验,对做好“后半篇”文章、接续推动乡村振兴有着自己的思悟,“我们要通过资产的盘活,既盘活闲置土地资产,还要盘活闲置劳动力,化解就业矛盾。”
而此前大竹县安吉乡废置停车场的成功利用,给全县的镇村国有和集体资产盘活带来了诸多启示。
2016年,安吉乡按照上级规划要求,在场镇修建了一处占地2000平方米的停车场。这原本是方便大家安全乘车的民生工程,却因村民习惯了“招手停”,使得建成后的车站一直荒废。直到2018年,返乡创业农民工冯克明,拟将原来四五十平方米的玩具小作坊扩大再生产,双方由此达成合作。
“双方合作的成功有偶然,也是必然。”安吉乡乡长罗程回忆起4年前,该乡将停车场以每年2.68万元高价出租的事情就是一番感叹。
罗程介绍,安吉乡作为大竹山后较为偏远的乡镇,经济发展一直比较落后。近年来,随着返乡农民工的逐渐增多,乡里有意引导外出务工人员回乡创业,实现了人员密集型加工小企业从无到有的转变。目前,仅冯克明兴办的发兴玩具有限公司,就带动乡镇周边20余个小型加工坊的生产,带动800余名村民就业。
由此,大竹县在制定公有资产盘活方案时就着重强调,要结合实际因地制宜,将做好“后半篇”文章与接续推动乡村振兴结合起来,按照乡镇闲置国有资产“五个一批”、村级资产“四个一批”要求,带动更多服务与公益事业的发展,撬动农村剩余劳动力,促进当地经济发展。
坚持创新,管好用好闲置资产
要盘活公有资产,在推进过程中还面临因行政中心转移,闲置资产贬值等问题。
“莲印龙潭社区是典型的城郊结合部,2004年第一次建制调整时,由莲印、红旗两个社区合并而来,去年第二次调整,又将龙潭、莲印村、莲印街道社区合并在一起。”陈奎明对合并后的社区状态比较着急。目前全社区面积12.5平方公里,人口超过1.2万。人口增多,人员复杂,社区管理难度提高,但让陈奎明着急的是合并后的其他两个村(社区)办公驻地冷清了下来,在处置中势必会遇到贬值带来的损失。
实际上,随着乡镇行政中心的转移,大多集镇街市已由原来的热闹变得人影稀少,沿街门面和房屋等固定资产猛然贬值,这为盘活用好闲置资产,特别是市场化处置增加了难度。另一方面,一部分乡镇办公用房由于建筑时间较长,加之各部门人员调动频繁,许多房屋无原始档案,产权证明资料难以理齐、理足,导致变卖处置困难。此外,还有闲置房屋长期无人管理,逐渐废旧,导致维护成本过高,安全隐患较为突出。
为此,大竹县根据闲置资产性能状况、权属关系等因素,结合基层实际,创新推出资产盘活与城乡建设用地增减挂钩项目相结合的方式,将等量复耕土地作为城乡建设用地指标,用于城镇建新。目前,全县实现城乡建设用地双挂钩7宗2630平方米。
针对历史遗留或管理不善等因素造成的权属不清、权证遗失等资产,采取“能补尽补”的方式,开展土地、房屋测绘及安全消防鉴定等,尽力收集补充完善办证资料。尝试“合理容缺、联合研判”方式,对部分权证不齐,细分权属不明的资产,在法律法规许可范围内,实行容缺办理;对于存在风险的权证办理,提交处置办联席审批,努力降低办证风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