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在砀山县一号梨园,一场特殊的酥梨种植挑战赛拉开大幕。
参赛项目不同寻常,一方是砀山酥梨的传统种植经验,另一方是中国农科院郑州果树研究所联合阿里云研发的“数字种植模型”。比赛期间,一号梨园的100棵梨树将完全依赖种植模型的指导浇水、施肥。一年后,专家将综合评定不同种植方式对果树的影响。
当数字化“解锁”果园,擦出“数字农业”火花,“看天浇水、凭经验施肥”的传统农业迎来一场革命。梨园管理员朱师傅种了几十年梨树,他发现数字化种植与传统种植方式截然不同。酥梨种植最适宜的土壤、气温、虫情等条件全部被数字化,形成砀山酥梨的“农业知识图谱”。“数字种植模型”结合知识图谱和物联网采集实时数据,进行精准农事推荐,这与过去全凭经验的种植方式有着天壤之别。
纵观全球,新一代信息技术正加速进入农业,数字技术“黑科技”进一步推动农业全链条数字化、网络化、智能化。数据显示,当前我国数字经济渗透率已达到36%,但农业只有8.2%,数字农业极具创新拓展潜力和空间。
习近平总书记强调,农业出路在现代化,农业现代化关键在科技进步。农业农村部与中央网信办联合印发的《数字农业农村发展规划(2019-2025年)》提出,全面提升农业农村生产智能化、经营网络化、管理高效化、服务便捷化水平,以数字化引领驱动农业农村现代化,为实现乡村全面振兴提供有力支撑。省第十一次党代会报告强调,大力推进科技强农、机械强农,发展智慧农业。
数字突围,构建基础数据资源体系。数字农业是把数字化信息作为农业新的生产要素,用数字信息技术对农业对象、环境和全过程进行可视化表达、数字化设计、信息化管理的新兴农业发展形态,其应用场景包括农机自动化、智慧养殖、智慧物流、智慧农贸等应用创新,覆盖农业产业链全过程。从“会种地”向“慧种地”进发,让种植有“大脑”、生产有“智慧”。用好“金钥匙”,抓住人工智能、工业互联网等“新基建”提速契机,提供更先进的设施设备支撑,加快新型基础设施在农村的布局,着力构建天空地一体化农业数字资源体系,发力建设重要农产品全产业链大数据、农业农村基础数据资源体系,顺应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方向,为发展数字农业提供更完善的基础设施保障。
创新驱动,超前布局战略性前沿性技术。风口已现,前景可期。看似轻松的数字化操作背后,是不断迭代升级的数字科技和高度整合的创新能力。“AIoT、区块链、遥感AI等技术可以将农田、作物、环境、种植、销售等信息全面数字化,从而帮助农业企业实现标准化生产管理。”阿里云智能自然资源行业总经理唐日新说。不过,数字农业冲关,依然任重道远。目前,我国农业智能感知、动植物生长模型、大数据算法等核心关键技术研发滞后,高端农业传感器对外依存度较高,数字技术从实验室走向推广应用成本较高。举一纲而万目张。加强引领性、原创性科技攻关,破解“卡脖子”环节,奔着最紧急、最紧迫的问题去,加快突破智能感知、智能控制、农业大数据治理等核心技术,牢牢掌握创新主动权,以重点突破打开局面,努力形成协同推进的良好势头,不断激发数字农业发展活力。
政策赋能,田间地头长出“高精尖”。数字农业发展,离不开政策保驾护航。今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发展智慧农业,建立农业农村大数据体系,推动新一代信息技术与农业生产经营深度融合。大力发展“数字农业”,要加快建设数字农业应用场景,在种业、稻米、茶叶等产业开展农业产业互联网建设试点,进一步完善农业农村大数据中心建设,推动更多农业农村数字信息资源共享共用。促进数字化理念融入农业农村工作全过程,打出财政、金融、产业等多种优惠政策“组合拳”,构建人才梯队,培养“新农人”,推动数字经济发展红利更广泛惠及“三农”。
疫情对农业生产造成冲击,但也为数字农业“大显身手”提供了良好机遇、打开了广阔空间。要加快数字农业布局和应用,大力提升数字化生产力,抢占数字农业制高点,促进劳动力密集的传统农业种植模式迈向稻田有“耳目”、云端有“大脑”的数字“种田”新模式,创造从“盆景”到规模推广应用的新“风景”,推动乡村全面振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