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粒种子,可以改变一个世界,种质被誉为现代农业的“芯片库”。1月11日上午,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宣布正式启动运行。该中心于2021年1月15日揭牌,并启动开展一期2万平方米示范工程建设工作,经过近一年紧张建设,如今正式运行。
记者现场打探:种质创制到底是做什么?未来有哪些任务?
在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二楼的家蚕种质创制中心,记者看到一条条蚕宝宝正在器皿里蠕动。“我们主要是将人源的生长因子植入到家蚕基因组,通过它的吐丝器官,把生长因子表达出来,并整合到蚕丝里。然后将蚕丝制作成功能性的蚕丝水凝胶、海绵、膜、骨钉等。这些材料主要应用于医疗和组织器官修复,在人体内可降解,不需要二次手术取出。此外,这些蚕丝含有丝胶蛋白,是上佳的美容材料,吸水性强,我们已经小批量制作成蚕丝面膜,颇受欢迎。”据该中心负责人介绍,目前已完成高附加值外源蛋白中试量产,下一步要和医院合作,推向临床。 四楼大厅右侧的展架上,则摆着一排排装着杨树幼苗的器皿。“为什么选择杨树?因为它是世界第一大也是中国第一大的速生树种,经济价值高,我国杨树年产值达到5000亿元。此外,它在防沙防风方面效果好,我国防护林超过19%都是杨树,在‘双碳’政策下,具有重大意义。”西部(重庆)科学城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杨树创制团队负责人,西南大学生命科学学院院长、博士生导师罗克明告诉记者,杨树有三万多个基因,其中重要基因一万多个,目前团队已对杨树基因组完成测序,在此基础上,要把哪个基因重要、哪个与环境适应性相关都找出来,把不重要的基因敲除,把重要基因放回到植株里,并强化其功能,这样就可以得到生长更快、抗逆性更强的改良品种。不仅如此,通过种质创制,还可以将育苗时间从传统方式的三十多年,缩短到五年以内。
家蚕、杨树和青蒿是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首批示范物种,因为有着良好的创制基础和条件,将开展先行先试。 该中心聚焦长江上游重要特色物种,按照“整体规划、分批分次”的原则,有序推进种质创制科学设施建设。未来五年,中心力争完成家蚕全基因组创制,创制新素材1万余份;建成国际上规模最大的杨树基因编辑突变体库,创制具有育种价值的基因编辑遗传素材;建设青蒿种质资源库、构建覆盖青蒿重要经济性状的突变体库和萜类生物合成元件库,从而为示范物种高产优质和高附加值新品种的选育和产业化推广应用奠定坚实基础,推动相关产业转型升级。
后期,该中心还将陆续开展柑桔、水稻、油菜、棉花、马铃薯、甘薯、罗非鱼、茶树、黄连等物种创制研究,厘清种质资源,研发关键核心技术,实现规模化、工程化创制,达到发现资源、创制资源、研究资源、利用资源之目的,开启设计育种新征程。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的运行启动,还得到了国家教育部科学技术与信息化司、科学技术部农村科技司、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领导的高度关注和大力支持。
近日,农业农村部种业管理司发布《关于落实全国种业企业扶优工作推进会精神有关工作的通知》,筛选公布了为育种创新提供支撑服务的专业化平台,其中,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就被纳入国家支撑服务育种创新的5个专业化平台之一。
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首席科学家夏庆友教授表示:“通过开展规模化智能化种质创制,我们将能够获得源源不断的新型素材,这些素材可以直接或者间接应用于育种,未来将根据产业发展方向和模式,规模化进行鉴定筛选与品种培育工作。同时,创制出的材料也可为基础研究提供新的契机,具有重要科学价值。”
启动仪式结束后,第一期种质创制与应用高新论坛在种质创制大科学中心学术报告厅举行。家蚕创制示范团队负责人夏庆友教授,杨树创制示范团队负责人罗克明教授,青蒿创制示范团队负责人廖志华教授分别作相关专题报告。 据悉,为促进项目工程建设及早落地见效,西南大学着力开展有组织科研,打破原有学院、学科组织模式,构建新时代科技创新体系,全力推进大科学中心建设。
比如,将种质创制纳入学校“双一流”一体化建设,划拨专项经费支持种质创制重大工程建设;专门成立种质创制科学中心建设办公室;成立建设领导小组,统筹推进建设工作;建立种质创制首席科学家制度;建立专题推进会制度。加强内外协同,组建工作专班,建立定期交流对接制度,共同协商推进;加强种质创制科学研究与人才培养,投入专项经费用于主要物种开展种质创制科学研究;专门设立种质创制专项招生培养计划,2021年招收了50名专项研究生,并为种质创制团队提供专项人才引进通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