原产地采购通过生产者和消费者直接进行交易,在节约流通经费、实现相互的经济效用这一点上是值得肯定的。但是,实际上产地直销的结果不仅没有节约流通经费,反而还增加了流通成本。
这是因为原产地采购业务处理的商品种类很多,交易量却很少,批量单位很零碎,再加上运输费和发货费用相对较高。
水果流通渠道的多层次结构被认为是推高我国水果终端消费价格的主要因素之一。
究竟是什么原因导致水果价格上涨?包括商务部、发改委在内的政府部门以及诸多学者都认为,流通环节过 多、流通渠道不畅、流通成本过高是主要原因。组织引导大型连锁超市召开产销对接会,直接采购卖难水果的同时,突出水果流通设施的公益性,建设一批区域平价水果市场;支持农业合作社和农民进入城市社区、街道直销水果,以及积极推进“农超对接”等。
一连串的措施无疑传递出这样的信息:只要农民或农民组织跳过批发商,直接与超市或消费者交易,就能保证城市水果供给,抑制水果价格波动以及维护农民利益。但是,在水果流通渠道中连接生产者与零售商的中间商是否真的失去了存在价值呢?客观理解中间商发挥的经济作用是回答这个问题的关键所在。
即使在信息完全对称的条件下,考虑到农民组织化程度低、消费者购买以及消费农产品的行为特点等因素,农民直接与消费者或者是与超市直接进行交易的模式所产生的交易费用并不会减少,因此对抑制水果消费终端价格上涨的作用十分有限。
水果批发市场面对激烈的市场竞争,通过不断改进和完善竞争机制,巩固和发挥其在水果流通过程中的核心作用。这也足以证明批发市场以及批发商在水果流通渠道中具有存在的价值。
超市的货款结算通常是1个月,这对于农民来说等待时间太长。与此相对,批发商保证1至2天后就可以付款给农民。批发市场能够将分散小规模农户生产出来的农产品集中起来,其吸引力正是品种丰富而齐全,可供选择的范围大,同时供应量充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