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解决农村普惠金融难题侧记
青海省农村信用社系统始终坚守服务“三农三牧”的市场定位,积极创新金融产品和服务方式,基于基层党组织地缘、人缘和亲缘优势,创新工作方式,把“双基联动”与特色农牧产品贷款结合,将普惠政策红利向当地农牧精准投放。截至目前,“双基联动”合作贷款余额近250亿元,占各项贷款余额的33%以上,其中,“双基联动”信用贷款余额达185亿元。依托当地特色与风土人情,推出枸杞贷、拉面贷、藏毯贷等系列贷款服务,提高金融支农支小能力,实现特色可持续性发展,带动了当地经济的发展和人才就业。
服务下沉到家门口
“农牧区幅员辽阔,金融服务半径大,服务成本高。而且,由于缺乏完善的评估、担保、交易平台,农村资产确权难、抵押登记难、价值量化难、交易流转难的问题突出。农村人口老龄化,信贷主体萎缩,也制约了个人生产及消费类信贷投放。另外,农牧民不了解金融,信用信息未纳入征信体系,贷款投放风险较大。”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副书记、主任翟建宁表示。
翟建宁介绍,具体来讲,“双基联动”即基层村委党组织选派村干部到基层农商银行兼任副行长,参与贷前调查和贷后管理,农商银行选派行长或信贷员到基层党组织兼任副书记。目前,青海累计建立“双基联动”办公室3000余个,“双基联动”办公室服务范围覆盖全省近80%行政村,惠及农牧社区66万户。
同仁农商银行城镇支行行长李毛吉担任了10个行政村的副书记,他负责向客户介绍和提供有关个人贷款、存款产品咨询,以及贷款营销、调查、发放和贷后管理工作。自从我行投放了信用贷款后,基本每户都能申请到我行农牧户小额信用借款,大幅度减少了高利率民间借贷的行为,促使民间借贷利率大幅下降,基本与我行利率持平。
“在‘双基联动’合作贷款模式下,银行通过村委会就能真正了解到农民群众的生产经营情况和诚信状况,农商银行结合我们村实际,解决了村委会推荐的8户村民共52万元没担保抵押的贷款需求,贷款资金主要用于牛羊养殖业和建筑项目资金周转,农户特别欢迎这种贷款。”这是青海省大通县宝库乡张家滩村党支部书记、大通农商银行宝库支行挂职副行长陈国胜表示。
实施信用修复重建
在建设农牧区信用体系的过程中,让农牧户树立信用意识并非易事。怎样让失信农民改变观念,真正变守信?这其中有一个关键环节,就是做好信用修复工作。
“在发放我行信用贷款之前,百姓需要资金第一时间想到的是民间借贷,民间借贷利率高,周期短,老百姓每年一大部分收入需要用于偿还借款利息,不仅增加了百姓融资成本,也增加了农牧户的生活和生产成本。”李毛吉介绍。
农牧户不了解贷款欠息、贷款逾期形成的征信记录,因此,同仁农商行响应青海省联社号召,开展整体性“信用修复”。对于非主观恶意拖欠逾期贷款的客户,李毛吉也有针对性的措施。对他们采取有条件地收回再贷、分期收回等方式,帮助失信人员修复信用记录,重拾发展信心,重建信贷关系,有效化解了失信人员贷款难问题。针对有发展项目、有一定还款能力、有劳动技能,但存在征信不良记录的农牧户实施信用修复,现有56户农牧户信用得到修复重建,向50户信用得到修复重建的农牧户发放贷款225万元。
通过“双基联动+信用体系建设”的工作模式,推进整村授信批量作业,青海信用体系得以持续覆盖。截至目前,累计评定15个信用县、249个信用乡(镇)、2861个信用村、64.12万户农牧信用户,创评达到全省总量的90%,实现了覆盖乡村、社区、城镇、居民、农牧户的全域信用体系建设。
贷款支持特色产业
青海湖地区一望无际的草原,湖畔牧场上如星星般分布的居民点、“牧家乐”给草原增添了勃勃生机。
共和县倒淌河镇甲乙村与青海湖二郎剑景区一路之隔。依托得天独厚的资源优势,甲乙村一带宾馆林立,车水马龙。一家紧挨着一家的“牧家乐”更是游客如云,歌舞欢腾。在“双基联动”试点村甲乙村,一进村口,就看见村民松太加正在他的“牧家乐”门口招呼客人。在松太加家宽敞的帐篷里,松太加讲起了他的经营之道,以前,他家的主要收入完全依靠牛羊养殖,收入不是太好。从去年6月份开始,他家利用多年的畜牧业收入,陆续修建了宾馆用房80多间,办起了占地50多亩的“牧家乐”。然而,在短短两年的经营过程中,松太加也遇到了新建房屋因为装修资金不足而闲置的问题,旅游旺季接待能力受限。就在这时,共和县农村合作银行及时地给予了松太加“双基联动”合作贷款33万元,一下子缓解了经营上的难题。在短短两个月的时间里,“牧家乐”的经营收入达到了18万元。松太加高兴地说,共和县农合行的这项新举措,为我们经营户解了燃眉之急,还带来了可观的经济效益,托起了我们农牧民群众的致富梦想。
“双基联动”解决了农牧户和城镇居民贷款难等问题,切实落实了金融普惠政策,打通了金融服务“最后一公里”。青海省农村信用社联合社党委书记、理事长王兴源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