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甘肃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纪实
牛粪清出牛圈后,经发酵、腐熟等工序后,“摇身一变”成了生态有机肥。这是记者日前走进位于甘肃省会宁县甘沟驿镇六十铺村的百祥养殖有限公司看到的一幕。“生态有机肥的养分比化肥更全面,肥效更持久。同时,它既有利于提升土壤的肥力,促进种植业提质增效,又减少了化肥的使用,消除了养殖业产生的面源污染,保护了生态环境。”该公司负责人说,公司通过“公司+基地+农户”的模式,带动周边许多农户将农作物秸秆加工成青贮饲料投入养殖业,将畜禽粪便加工成有机肥用于发展种植业,走上了发展绿色种养循环农业的路子。
种养循环,变肥为宝。如今,跟百祥养殖公司一样,这种种养产业之间实现绿色循环的高质量农业发展模式正在甘肃的畜牧大县、粮食和果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开花结果”。
今年,甘肃聚焦畜牧大县、粮食和果菜主产区、生态保护重点区域,在甘州区、凉州区、西峰区、武都区等12个县区启动实施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任务面积120万亩。为确保试点工作有力有序推进,甘肃着力细化试点环节,强化组织保障,紧抓过程监督,精准施策,通过整县开展粪肥就地消纳、就近还田补奖的方式,累计完成粪肥还田面积61万亩,占任务指标的51%,示范带动全省有机肥应用面积达到3000万亩以上,推动了化肥减量增效,促进耕地质量提升,改善了农业环境,提高了“甘”味农产品质量,加快了现代丝路寒旱农业绿色发展。
科学谋划建机制,上下联动共同推进
“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工作《通知》下发后,我们迅速行动,第一时间召开试点项目县遴选会和试点启动会安排部署抓落实。”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相关负责人说,甘肃省在认真研究、科学谋划的基础上,及时制定了省级项目实施方案,并按照专家意见完善确定了县级项目实施方案。
试点工作启动后,甘肃省农业农村厅立即成立了由分管厅领导任组长的项目实施领导小组和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行动技术指导与模式创新专家组,试点县区也建立了相应的组织机构,按照“省级抓管理,市州抓督导,县区抓落实”的总体要求,构建了上下联动、共同推进的试点工作机制,确保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行动有力有序推进。
各试点县区组织种植、畜牧以及农经等方面专家,采用现场实地考察和集中评审答辩相结合的办法,按照社会化服务组织的经营范围、技术队伍、处理场地、堆沤腐熟设备、收集配送车辆、施肥还田机械等基本条件遴选项目实施主体,共遴选出140家第三方服务主体。
甘肃省还及时召开了全省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项目技术培训会,对畜禽粪污肥料化利用技术、有机肥替代化肥试验、粪肥还田效果监测等重点工作进行了培训,印发了《技术指导意见》,对田间试验研究、粪肥还田质量监测及技术宣传培训等工作作了具体安排。
强化过程监督,从严从细抓落实
为确保各县区贯彻试点政策精神“不跑偏”,精准落实试点工作目标任务,甘肃省坚持强化过程监督,从严从细抓落实。
在试点县遴选上,甘肃省严格按照县区申报、现场答辩、评审打分等程序,并结合以往工作基础,确定了试点县区;在第三方服务组织遴选上,甘肃省研究确定了有规模、有设备、有场地、有技术、有基础的“五有”遴选标准;在粪肥质量检测上,甘肃省坚持统一标准,确保检测数据质量,通过现场考核和盲样检测,筛选推荐了3家检测机构为粪肥质量检测单位。
甘肃省积极构建了粪肥流向全程可追溯管理机制,建立了粪污收集、粪肥处理、粪肥还田管理台账,通过定量化管理粪肥来源、收集处理方式、应用区域作物等方式,实现了粪肥来源清楚、去向有据可查,确保监管不留死角。目前,甘肃省已建立粪肥还田服务台账183册。
为加强对服务主体的管理,甘肃省各试点县都确定了专人,负责对粪肥收集、处理、转运、撒施每个环节进行监管和登记,对服务主体开展服务的情况进行现场监督、核实。
在武威市凉州区,当地配备了还田作业车辆装载轨迹计量装备,确保粪肥还田数量准确、面积可靠、群众满意;制定了服务主体粪肥还田服务登记表、各镇粪肥还田现场核查表、镇级粪肥还田服务情况汇总表、村级服务情况公示表、服务效果评价表等环环相扣的工作管理台账。该区严格要求服务主体和养殖场签订畜禽粪污收集处理协议、服务主体和服务对象签订服务协议、服务承诺;要求所有协议台账全部一式两份,项目实施主体、服务主体各存一份。
严格规范资金使用,明确补奖“六不准”
甘肃省严格规范项目资金使用,明确补贴资金不准用于补贴养殖主体畜禽粪污处理设施建设和运营,不准直接补助养殖企业,不得用于对草场草地进行补贴,补贴比例不超过本地区粪肥收集处理施用总成本的30%,补奖资金对商品有机肥使用补贴不超过补贴总额的10%,粪肥还田利用机械不列入补奖范围等“六不准”原则,并就项目资金“补什么、怎么补”“建什么机制,怎么建”等环节进行了明确规定。
甘肃省严格按照省财政厅印发的《甘肃省农业资源及生态保护补助资金管理办法实施细则》文件精神进行资金管理,坚决杜绝项目资金挪用、他用、占用等行为,提升资金使用透明度。试点工作启动后,全省12个试点县区,每县1000万元奖补资金已全部到位,并吸引社会资金4620万元。
项目带动闯“新路”,机制创建促循环
“作为绿色种养循环农业试点县,在项目的带动下,我们县加快了‘肥料银行’模式的推广步伐。”临夏州广河县农业农村局局长马进福说,广河县利用在寺后子村修建的综合有机肥厂以及在全县养殖密度集中村设立的37个粪污分散收集点,按照“以点带面、分散收集、集中处理”方式,回收牛羊粪污转化成可推广利用的有机肥,打造形成了面向广大种养户的“肥料银行”。牛羊粪污回收后,“肥料银行”按照市场行情对其进行价值评估,然后积极指导农户与种养企业、合作社进行以粪换肥、以粪换草、以钱换肥、以羊换肥等等价交易,形成了“项目扶持、政府奖补、合作社运行、农户参与、市场拉动”的发展模式,进一步推动了种养产业绿色循环可持续发展。
“项目实施后,不仅可以提高农田肥力状况,解决养殖场污染问题,示范推动全县农业绿色发展,还能促进农业生态环境建设,真正实现农业可持续发展。”马进福说。
广河探索推广的“肥料银行”模式,只是甘肃积极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的一个缩影。自试点工作启动以来,甘肃省积极鼓励各试点县区因地制宜探索推进绿色种养循环农业发展的有效机制模式,培育新型服务组织开展农家肥腐熟、运输、施用等社会化服务,加快推广有机肥施用技术,取得了显著成效。
甘肃省积极引导有机肥生产企业、合作社等社会化服务组织与养殖、种植生产主体对接,建立“收、处、转、测、供、施”一条龙服务机制,同时重点在蔬菜、瓜果、药材、花椒等经济作物和马铃薯、小麦、制种玉米等高品质粮食作物上推广“有机肥生产企业收集处理还田+种植基地”“规模养殖场+粪污简易快速腐熟处理+种植合作社”“分散养殖户+粪肥处理服务组织指导或统一腐熟+各自还田”“分散养殖户+有机肥生产企业技术托管粪污处理+转运还田”“沼气生产企业+沼液管道(沼渣转运)还田”等8种创新探索的运行服务模式。
甘肃还统筹衔接化肥减量增效、退化耕地治理及农机购置补贴等项目,结合现代丝路寒旱农业三年倍增计划,在优势特色作物上重点推广“有机肥+配方肥”“菜(果)—沼—畜”“有机肥+水肥一体化”等技术模式,引导企业、社会化服务组织与种植主体对接,构建可持续发展的粪肥还田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