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文昌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
推动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文昌市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罗非鱼现代化加工车间。 资料图
编者按
守护绿水青山,才能留住金山银山。以水产养殖产业和生态环境协调发展为导向,海南省文昌市依托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创建,聚焦养殖模式创新、用水管理、育苗攻关等问题,推动渔业绿色可持续发展。
地处北纬19°,东、南、北三面临海,阳光充足,雨量充沛。
借助独有的地理环境条件和自然资源禀赋,拥有290公里海岸线的海南省文昌市,逐渐发展成为全国自然条件最好的南美白对虾和罗非鱼生产区。
在多年水产养殖产业发展和原冯家湾现代化渔业产业园建设的基础上,文昌市今年聚焦产业转型紧迫问题,以绿色可持续发展理念为导向,以确保优质水产品有效供给,提高农民收入助力乡村振兴为目标,开始创建国家现代农业产业园。
短短几个月时间,国内外水产科技资源相继聚集,近海养殖污染退养户陆续入园,水产科技创新、良种选育、高新养殖模式研发有序开展,南美白对虾产业带、罗非鱼产业带、约亭水产品加工基地、一二三产融合发展示范等项目逐一实施……
管水治水
绿色行动守护生态家园
就近取水,随意排放。用当地渔民的话来说,他们自然形成的养殖用水和废水处理方式就是“怎么方便怎么来”。但当产业发展到一定阶段和规模后,水质下降和环境污染就成为文昌水产业发展不得不面对的严峻问题。
“要实现水产养殖的可持续发展,就必须先在水上做文章。”市农业农村局局长、产业园相关负责人谢盛锐说,“所以我们在产业园创建中把管水治水作为首要任务,用绿色行动守护生态家园。”
集中取水,统一供水,养殖用水统一治理达标后再行排放,这是产业园针对水污染问题采取的严格措施。
“为避免园区用水乱采乱取,造成对地下水和近海生态环境的破坏,我们规划设置了两个深海养殖用水取水处,经过管道连通至陆域的调节池内,然后通过给水泵房将海水从调节池输送给各个养殖户。”市农业农村局副主任科员、产业园建设具体负责人欧阳吉隆说。
对于水产养殖尾水,园区按照系统治理、分类控制、标本兼治的原则,采取“养殖户(企业)预处理+生态拦截沟渠+鱼虾贝藻净化+固化微生物强化处理”四级工艺,经处理达到海南省水产养殖尾水排放规定一级排放标准后,排入河道再流入周边海域,实现达标排放。
据产业园项目规划编制相关负责人、中国水产科学研究院渔机所副研究员程果锋介绍,目前日处理尾水8万立方米的园区一期公共尾水处理中心已开工建设,日处理尾水12万立方米的二期工程正在规划之中。
同时,针对当地罗非鱼产区养殖户在缺水环境下形成的封闭式淡水养殖模式,也就是养殖水未加处理直接移塘继续使用导致水质恶化的状况,产业园引入荣获“2020中国农业农村重大新技术”的池塘养殖水质调控与尾水生态治理关键技术。
据国家特色淡水鱼产业技术体系岗位科学家刘兴国研究员介绍,在罗非鱼养殖池塘内通过水质设施调控、多营养级营造、智能机械配置等进行水质调控、底质调控和精准管控,可实现高效集约养殖。对于养殖尾水,则利用排水渠、闲置塘、水田等构建生态净化渠、沉淀池、生态塘、复合人工湿地进行生态净化处理,实现养殖示范点的尾水达标排放或循环利用,从根本上解决养殖尾水排放难题,为海南罗非鱼产业的绿色健康发展提供示范模式。
科技攻关
苗种研发聚力“引保育选”
包括南美白对虾、罗非鱼、石斑鱼、东风螺等水产的苗种场有381家。目前,文昌市产业园14.8万立方米育苗水体年育苗近1600亿尾。
“我们在育苗环节上技术已经非常成熟,产虾苗量占到全国一代虾苗的40%。”欧阳吉隆说,但繁育虾苗用的种虾对进口的依赖度仍然很高。
针对优质种虾受牵制,亲虾质量不稳、养殖发病等卡脖子问题,产业园整合国内外水产科研机构及相关企业,建起国家级对虾种业产学研推平台,就水产原良种的引进、保种、繁殖、选育、提纯复壮、养殖推广等展开技术攻关。
海南禄泰海洋生物科技有限公司是产业园水产育制种的市场主体,建有隔离封闭亲虾培养场、高标准亲虾培育池塘、亲虾强化催熟车间,并设有种质检验室、病毒检验室和水产分析实验室。近年来多次引进抗病毒南美白对虾原种以及基于微藻控制的生态型健康种虾养殖设施,在保证虾苗成长中生长速度快、成活率高、个体均匀、抗逆性强、产量高等方面进行了大量研究试验。
“企业直接面对市场需求,产品的质量也直接关系着企业的生存发展,所以我们种业企业在种苗产学研推中更具有紧迫感。”公司相关负责人黄厦说,“在做好引种保种工作的同时,我们正在与科研机构合作,开展多项选育技术研究攻关,力争种虾能逐步降低进口依赖度。”
据了解,产业园建设以来,已引进渤海水产育种(海南)有限公司、卜蜂水产(东方)有限公司、海南海大水产种业发展有限责任公司等龙头企业,开展南美白对虾良种选育育种、种质资源基地、热带鱼类育繁养等种业设施提升工程建设。
同时,利用海南自贸港在知识产权保护、税收优惠、种业外资准入等方面的政策优势,由地方政府主导、各水产育种单位参与,产业园正在建设种业科技成果转化交易平台,强化各育种单位之间的联系,吸纳到海南从事种业研发的外资企业进入平台,推动种业科技成果快速流动转化。
集约示范
厂房养殖降风险增效益
养殖户曾广能从1995年起就开始在文昌养殖石斑鱼、东风螺等水产品种。
“原来为了取排水方便,大家都选择在离海边很近的地方养殖。”曾广能说,虽然在取排水方面降低了成本,但这种养殖方式在遭遇台风时就面临着很大的风险。“去年台风‘浪卡’登陆,海水淹没了我们很多鱼塘,给养殖户带来很大损失。”曾广能说。
在欧阳吉隆看来,产业园建设既有多年产业发展的坚实基础,也面临着水产养殖基础设施薄弱的问题,部分养殖池塘设施老化,池底淤泥累积,塘埂坍塌漏水严重。池塘进排水沟渠、道路、电路等公共设施亟须改造。这些问题既增加了养殖风险,也造成对扩大产业规模、推行标准化生产、进一步提升品质的限制。
针对这种状况,园区按照“集中连片、健康高效、进排分离、设施先进、功能完善、环境美化”的要求,开展池塘标准化养殖示范基地建设,对池塘塘埂、道路、进排水、护坡、渔业装备、尾水设施开展升级改造,建成标准化养殖池塘和生态养殖小区6处,大幅提高了养殖池塘综合生产能力和资源利用率、管理效率。
在南美白对虾、罗非鱼产业带,产业园重点示范推广工厂化循环水养殖、生物絮团养殖、池塘工程化循环水养殖、多营养层级综合养殖、集装箱式循环水养殖、陆基圆形槽等集约化设施养殖模式,建立“水产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推广基地”,鼓励引导近海养殖污染退养户入园养殖。“通过这些措施,我们要打造一批可复制、可推广的技术模式样板,辐射带动生态健康养殖技术模式广泛应用,助力水产养殖业绿色发展。”欧阳吉隆说。
目前,曾广能从近海退养后,已经迁入产业园厂房养殖,“在上下两层的楼房里养鱼,再也不用担心鱼塘里的鱼被海水冲走了。”
对养殖户翁文明来说,集约化养殖的另一个好处是大家都可以通过一个信息平台,更及时地获取鱼虾的病害或养殖中其他问题的解决方法,从而提高效率、增加效益。
据介绍,针对水产养殖对水质的要求,产业园正在建设智慧农业管理平台,可实时监测温度、溶解氧、pH值、电导率、水质浊度等参数,并运用物联网和云计算技术,按照养殖物生长的各项指标要求,进行自动化的控制调节水质,实现自动化、智能化、科学化养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