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顺应消费 助力改革
“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这两天,有关马铃薯的消息频繁见诸各大媒体,先是农业部发布《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指导意见》,马铃薯产业开发高层研讨会暨成果发布会紧随其后。这些都为贯彻落实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精神和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部署,优化农业生产结构和区域布局开了好头。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满足日益多元化的食物消费需求成为今后马铃薯产业的发展目标。
2、打造小康社会 新主食文化
保障国家粮食安全是发展现代农业的首要任务。立足我国资源优势和粮食供求形势,顺应居民消费升级的新趋势,树立大食物观,全方位、多途径开发食物资源,积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意义十分重大。
农业部在介绍指导意见中关于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的思路原则和目标时表示,在思路上,重点是“实施一个战略、树立一个理念、突出三个重点”。“一个战略”,就是新形势下国家粮食安全战略。“一个理念”,就是树立“营养指导消费、消费引导生产”的理念。“三个重点”,就是选育一批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建设一批优质原料生产基地,打造一批主食加工龙头企业。
在原则上,做到“五个坚持”:坚持不与三大谷物抢水争地;坚持生产发展与整体推进相统一;坚持产业开发与综合利用相兼顾;坚持政府引导与市场调节相结合;坚持统筹规划与分步实施相协调。
在目标上,到2020年,马铃薯种植面积扩大到1亿亩以上,适宜主食加工的品种种植比例达到30%,主食消费占马铃薯总消费量的30%。
还有5年时间我国就要实现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目标,这意味着13亿多中国人都将进入一个比较殷实的生活状态,消费由吃得饱向吃得好、吃得健康转变,呈现品质消费、绿色消费、个性消费新趋势。食品的开发要适应这一变化和趋势,拓展传统主食文化内涵,展示不同主食文化品味,体现不同主食使用价值。马铃薯以其营养丰富著称,特别是富含维生素、矿物质、膳食纤维等成分,满足消费结构升级和主食文化发展的需要。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亟须培育健康消费理念,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
3、产品研发有突破 市场推广见成效
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是打造小康社会主食文化的有益探索,成为指导意见的亮点。目前,马铃薯产业开发取得了积极进展。科技创新已有一批成果,主食产品已有一批投入市场,主体培育已有一批好的企业,市场开拓已有一批潜在群体。
“科研企业联动,开发了一批主食产品。在组织开展科技创新的同时,积极推进科研与企业合作,加快了科研成果向生产产品的转移转化。甘肃省马铃薯加工企业与科研单位合作,共建马铃薯食品加工研发中心,新上了马铃薯面条生产线,也开发出马铃薯面条等主食产品。”农业部副部长余欣荣表示,政策扶持推动,创建了一批示范企业。为推动马铃薯主食产品及产业开发,2015年中央财政安排1亿元专项资金,在马铃薯优势产区和主食产品消费潜力区的北京、河北等9个省市开展马铃薯主食开发试点,扶持一批规模较大、装备较好、信誉较高的加工企业,开发适宜不同区域消费习惯、不同消费群体的马铃薯主打产品,并开展重点人群消费试点。
马铃薯主食产品研发方面也有新的突破。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成功将馒头、面条、米粉等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中的马铃薯粉占比由10%分别提高至70%、45%、55%,产品品质得到改善,营养价值明显提高。湖北、江西、甘肃等省也成功研制出一些具有地域特色的主食产品。设备研发方面,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成功试制出专用一体化仿生擀面机、一步成型米粉机等加工设备,并完成了面向家庭用的小型马铃薯面条机及米粉机的设计研发。
4、消费需求引领 多元化主食开发
农业部组织召开的马铃薯产业开发成果展示会,成为一个马铃薯开发产业的大世界,既包括马铃薯主粮化项目研究组科研进展与成果情况,也有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所长戴小枫以实物形态发布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研究成果以及用于主食加工的马铃薯育种技术、马铃薯主食加工工艺技术成果,包括各类马铃薯的馒头、面条、米粉、面包、糕点、烤馕等具有地域特色的传统主食和特色食品。据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研究员张泓介绍,此次展示的产品包括马铃薯的面条类、饼类、复配米类、冲调类、杂粮类和其他产品共6大类54个产品,已经覆盖了中国各大区域消费习惯的各大产品,可以满足各个不同人群的消费需求。
大力推进传统大众型主食产品开发,以解决关键环节的技术瓶颈为重点,开发馒头、面条、米粉、面包和糕点等大众主食产品,开发适宜不同区域、不同消费群体、不同营养功能的马铃薯主食产品。因地制宜推进地域特色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是开发马铃薯饼、馕、煎饼、粽子和年糕等地域特色主食产品。积极推进休闲及功能型主食产品开发,重点开发薯条、薯片等休闲产品,开发富含马铃薯膳食纤维、蛋白、多酚及果胶的功能型产品。
马铃薯产业开发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统筹谋划,突出重点,加力推进,确保取得实效。今后重点是“五大任务”:一是以资源禀赋为前提,优化主食产品原料布局;二是以消费需求为引领,开发多元化主食产品;三是以品种选育为带动,强化主食产品原料生产技术支撑;四是以科技创新为驱动,研发主食加工工艺和设备;五是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
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营养功能评价方面,建立营养功能评价体系,以营养功能为重点,引导居民消费主食产品。依托国家级、省级科研机构、高等院校和大型龙头企业,建立国家马铃薯营养数据库。开发马铃薯营养功能就是评估马铃薯主食产品对不同特征人群的健康功效,结合其营养构成特征,针对不同人体的营养和健康特点,开发不同类型马铃薯主食产品。建设主食产品消费体验站,指导街道社区、大型超市、集体食堂以及相关企业参与产品消费体验站建设,把产品消费体验站建成为产品消费引导、营养知识科普的互动平台,加强营养功能宣传。
余欣荣在肯定成绩的同时,也指出了马铃薯产业开发还面临一些困难和问题,主要是育种创新还需加强,产品研发还需加快,消费市场还需拓展。困难是客观的,但机遇也是难得的。有发展新理念的引领,有科技创新的支撑,有巨大市场的拉动,马铃薯产业开发将迎来一个黄金的发展时期,助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农业发展方式转变。
5、系列保障措施 为产业开发护航
为了保障马铃薯产业各项工作顺利实施,农业部对马铃薯产业开发统筹协调,加强指导,推进落实。各重点省市要成立协调指导机构,强化指导,落实措施。以区域性中心城市为重点,优化布局、梯次推进,构建上下联动、合力推进的工作格局。
中央、地方财政科技计划要大力支持适宜主食加工的马铃薯品种选育、主食产品,加大科研投入。开发基础研究和应用研究,提升科技创新对马铃薯产业发展的驱动能力。推动组建马铃薯主食加工技术及设备研发中心,引导和推动马铃薯加工企业建立科技创新平台和研发基地,鼓励与高校及科研院所联合成立研究开发中心和产业技术创新战略联盟。
加强信息服务平台建设,搞好产销衔接,组织生产经营企业参加各种产销对接活动,扶持各类专业协会及产业联盟发展。探索建立区域性产地批发市场或物流中心,促进产销衔接和市场流通。发展主食产品直接配送,搭建产销直挂平台,推动产销双方建立长期稳定的购销关系。加强马铃薯产销信息的监测统计和分析预警,指导马铃薯跨区域有序流通,增强对市场突发异动的应对能力和调控能力,防止出现“卖薯难”。
加快制定马铃薯主食产品分类标准,构建符合我国国情、与国际接轨的马铃薯主食产品标准体系,提高标准对产业发展的技术支撑作用。建立和完善马铃薯主食产品加工质量安全控制体系,加快相关企业诚信体系建设,引导和支持企业建立诚信管理制度、严格执行国家和行业标准。建立马铃薯主食产品质量追溯制度,强化马铃薯主食产品的质量监管,提高行业安全管理水平。
6、优化布局 梯次推进
“在推进马铃薯产业开发上,整体的考虑,就是梯次推进。”农业部种植业管理司司长曾衍德介绍了“两步走”:第一步是以北京为主中心。从前年开始,依托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研究所,组织开展马铃薯主食产品配方及工艺攻关,取得了一批成果。在此基础上,中国农科院农产品加工所与北京海乐达食品公司合作,生产出马铃薯馒头、面条、花卷、糕点等10余种产品,目前已在京津冀600家超市销售。
第二步是建立七大区域次中心。考虑到我国幅员辽阔、生态条件多样、居民消费习惯差异大等特点,在巩固提升北京主中心的同时,已选择哈尔滨、上海、杭州、武汉、广州、成都、西安作为马铃薯主食产品开发的次中心,梯次推进,辐射带动区域内周边城市。
目前,各区域重点城市已选定了一批有规模、有实力的企业作为马铃薯主食开发的试点。这一战略布局是符合我国区域经济发展和消费文化特点的。下一步,要以这七大城市为带动,大力推进技术创新,加快培育一批实力强的加工企业,努力培养一批消费群体,真正让马铃薯主食产品进入千家万户、上到百姓餐桌。
甘肃土豆交易中心,电话136894836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