距离生姜收获还有两个月,在我省的生姜主产区,无论是种植户还是商贩,对今年的生姜价格怎么也乐观不起来。在这两个月里,不少农户要抓紧时间,亏本出清自家姜窖里的陈姜,这使得价格很难抬头。不少人惊呼:“市场存量这么大,种植面积也没见少,看来生姜价格明年预计很难上来了。”
价格沉底,亏本出清
8月7日早上8点半,记者来到安丘市兴安街道的姜蒜批发市场,偌大的交易区里只有几个人在处理生姜。“来晚了,这里的交易5点多就结束了。”正在处理姜芽的生姜收购商魏振栋告诉记者。作为农业部定点市场,这里是姜蒜价格的形成中心。
魏振栋告诉记者,目前市场交易以去年的陈姜为主,价格为每斤四五毛左右。到了10月霜降节气前后,大田姜大面积上市,农民基本都会抛售手中储存的去年陈姜,储存今年的鲜姜。“一直到霜降,这段时间农民都会‘倒窖子’,要不然新姜就没地儿存了。这个时间价格再上不去,到收的时候就不会更高了。”从事生姜贩运多年的刘京才说。
以每斤四五毛的价格出售,对农民来说意味着亏本。在记者的采访中,无论是农户还是商贩,每斤7毛钱是公认的保本线,并且这个价格还未包含人工费。对于多数农户来说,每斤1.5元,才是起码的理想价格。莱芜市莱城区杨庄镇高家店村姜农高淑伟,给记者算了一笔账:“种一亩地,姜种1000斤得700元,鸡粪1000元,复合肥800元,地膜60元,农药400元,遮阳膜160元,浇地400元。到了收姜的时候,还得雇几个人忙活两天,也得花上千元。”以当地生姜平均亩产6000斤左右计算,算上一年的保存成本和水分损耗,价格若低于每斤0.7元,便意味着赔本。
魏振栋说:“老百姓现在没办法,赔也得卖!”
巨大存量短期难消化
高家店村是一个生姜种植专业村,这里的每家每户几乎都存着大姜。“家里种得多的户,地窖里还存着三年前的大姜呢。”村民李延富告诉记者。在安丘市凌河镇皂角树村,这里的不少户也都存着姜,“一个窖能存1万斤左右,很多姜农家里都存了一两万斤。”刘京才说。在山东多数生姜产区,农民都不习惯当年出售鲜姜,而是存放数月至数年后再卖。
刘京才说:“这几年,老产区种植面积变化不大,省内外多了不少新产区,导致存量一直居高不下。”据了解,自从2010年出现“姜你军”的高价后,最近几年,我省乳山,外省河北、辽宁等地,种植面积都在扩大。而需求并未扩张,这就导致大量生姜被囤积起来。
由于生姜便于保存,收获和销售上有时间差,一些商人大量囤积,至今还未出手。“我认识一些大户,现在手头还存了四五百吨生姜。算上储存成本,每斤要卖8毛5才有可能保本。所以,只能继续囤着,等待好价格。”魏振栋说。
无论是农户还是商户,看到地窖里存放的巨量陈姜时,都对近期乃至中期价格不乐观。莱芜汶源生姜协会会长张文元说:“存量需要好几年才能消化掉,生姜价格涨上去很难。”
姜农:有些事外行人不懂
明知价格难以上去,明知明年很可能还要亏本,为啥还有很多姜农“不理智”,继续种姜?据调查,姜农并非完全不了解行情,也并非完全是在“赌博”,他们的行为背后,有很多站得住脚的理由。
安丘是我国著名的姜蒜之乡,这里的生姜种植历史悠久。刘京才告诉记者:“这里的姜农都知道,生姜的价格浮动周期很长,最起码五年才赶上一波好行情。但就是一年好行情,就可以把前面几年赔的都赚回来。”但是这种以10年为跨度的长远谋划,仅仅局限在老产区。“在新产区,如果老百姓连种3年都赔本,很可能就不种了;但在我们这儿,大伙都坚持种,经得起折腾,到第4年很可能就发了。其中的道道,不种这个的不懂。”刘京才说。
多数姜农对此的另一种表述,朴素而又直白。在兴安街道大黑埠村,一位老大爷说:“大家都在想好事,十年遇上一次好行情,就发了!”高淑伟说:“其实农民是有侥幸心理的,就是在‘赌’行情,就盼着暴涨一次。”高淑伟至今还记得1996年,那年的价格到了每斤十几元;即便是2010年,最高也只有5元/斤。至于为什么如此波动,多数人不明就里。
“高投入、高回报、高风险”的种姜,对很多有更好选择的年轻农民,已经丧失了吸引力。在皂角树村东头,40岁的顾大哥正在给老板挖沟,他说:“我三四年前就不种姜了,年年赔钱。就是挣了钱,填上几年的窟窿也挣不了多少,没多大意思。不如像我这样,田里种上小麦玉米,出来踏踏实实打工。”在市场周边的几个村庄,种姜的少了,贩姜、打工的多了。在高家店村,类似的情形也在发生。高淑伟告诉记者,村里一位年轻人2010年大姜高峰时没出手,导致亏损,去年冬天他学了电焊技术,今年就去城里打工了。李延富说:“人家年轻,学个手艺出去干活还有人要。像我们这样年纪大的农民,除了种姜,还能干啥?”
“种姜不一定赚钱,但种粮肯定赚不了大钱,为啥不种姜呢?万一赶上好价格呢?”李延富说,“要是附近有厂子要人,有班上,让我不种姜,也行。”
对“走不出去”的农民来说,种姜不是完美的选择,但却是最优的选择。
每斤7毛钱是种姜公认的保本线,按照目前生姜每斤四五毛的价格,种姜是亏本的,短期内形势也不乐观。可记者采访中了解到,绝大多数农户仍不愿抽身,很多人明年还是要继续种姜。“明知山有虎,偏向虎山行”,农户这一看似不明智的行为背后,有搏一把的侥幸,有放长线钓大鱼的隐忍,也有无处转身的无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