由于德州农业受到恶劣天气带来的巨大冲击,本地菜生产销售严重受挫,外地菜大行其道,蔬菜纷纷身价暴涨,恐怕短期内难以回落。
雨后蔬菜一日一价,进入8月份以来,绿叶菜涨价尤为明显.8月15日,在黑马市场了解到,茴香在7月份的价格一度在1元/斤左右,现在却已经涨到了5-6元/斤;油菜更是从雨前的1.2元/斤左右暴涨到3.5元/斤,连续翻了两番。这还只是批发价,在零售终端,价格还会更高。
近期蔬菜价格大幅波动的原因主要有两方面。一方面,经过连续降雨后,许多菜地没有能够及时排出积水,加上夏天气温始终较高,菜地里的菜就容易腐烂,受灾地区蔬菜不同程度地出现减产现象;另一方面,暴雨还增加了运输的困难,从而使运输蔬菜的成本提高。
同时,菜源少也是导致菜价上涨的原因。8月15日黑马市场,由于运进的蔬菜较少,不少前来批菜的零售商贩只要稍一迟疑,蔬菜可能就被别的商贩抢走了。
7月底8月初的大雨过后,德州市场上大部分蔬菜的价格都受到了影响。比较稳定的是一些一直以来需要从外地运进来的蔬菜。比如,德州市场中的洋葱,很大一部分是从甘肃运进来的,由于甘肃并没有受到大雨的影响,因此洋葱的价格变化并不大。再就是水生植物,例如藕,也没有受到恶劣天气的影响。
德州当地不少菜地变成“水田”,一位卖油菜的菜农说:“幸好我们家的菜地地势高,雨一下,雨水就流走了,不同于其他菜地积水严重的状况,收成总算保住了一半。我们家隔壁的菜地,几乎绝产了。”“你看我的茄子,是不是很小?这都是刚摘的,再在地里放着,可能就会泡烂了。”一位种茄子的菜农说。茄子虽然很小,却卖得很快。“你要是来得再晚一些,我的茄子就卖光了。现在本地茄子这么少,我的茄子虽然贵了点,但还是很好卖。”不一会,这位菜农的茄子很快就被抢光了,没有抢到茄子的商贩只能无奈。
“我们家的地,根本没办法下去抢点菜回来。到处都是泥和水,只能看见零星几片菜叶漂在上面。”一位黄河涯的菜农说,这场大雨让他损失惨重,辛苦种植的四五亩地都变成了“水田”,损失几千元。“菜少了,价格自然就升上去了,即使现在价格这么高,我们还是赔钱的。”
这场大雨给德州市许多农田都带了近乎毁灭性的打击,据市民政局统计,受强降雨影响,截至目前,农田受灾面积530万亩,成灾面积390万亩,绝收面积51万亩。8月9日,宁津县柴胡店镇于家村农田看到的积水,水深甚至达到了半米以上。
外地菜成了主力军,在市场,虽然能看到各种各样大批的蔬菜,但是其中的大部分蔬菜并不是德州本地产的:西瓜是从东北运来的,大蒜是从金乡运来的,土豆是从内蒙古运来的,小白菜是从北京运来的,举目所见尽是外地菜。而究其原因,一是这个时节不少本地菜已经退市,二是大雨导致的减产也使本地菜在市场变得更加难得一见。
本地菜历来是稳定菜价的主力军,通常只要某种本地蔬菜一大量上市,这种蔬菜的价格就会出现大幅下降。而如今,不仅稳定物价的本地菜难得一见了,就连外地菜也因为运输成本、人力成本的增加,价格进一步被推高。
以黄瓜为例,本地黄瓜的价格一般在1.2元/斤左右,而来自聊城的黄瓜则在1.5元/斤左右。似乎本地黄瓜会占尽价格优势,但是实际上却是聊城黄瓜卖得更好。原来,本地黄瓜大部分是“大肚瓜”,喜欢吃的人不是很多。“其实我们在聊城进的黄瓜并不贵,跟咱这儿的差不多,有的价格甚至还稍低一点。但是运输、人力装卸都要花钱,而且之前下大雨,汽车运输总是绕路,运费无形中就增加了。黄瓜运到这儿,仅在中间流通的成本上,价格上每斤就增加了一两毛钱。”一位在市场上批发黄瓜的商贩说。
现在的市场上,外地菜主力军的地位暂时还不会被撼动,德州整体菜价仍由外地菜的价格主导。
对于菜价是否会在短期内下降,不少菜贩表示并不乐观,一是菜价本身就受各种因素的综合影响,让人不易琢磨;二是起着稳定菜价作用最大的本地菜下一茬长出来还需要一段时间。